多少風雲多少夢,都隨醒木化蒼茫——閒石三首七絕說「評書」

​說書,也稱評書、講書,古代稱為說話,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人說書。戰國時,諸子百家遊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出土了兩個漢朝時的說書俑,一為站式、一為坐式,現在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由此可見,說書在我國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還廣泛受人們的喜愛。

多少風雲多少夢,都隨醒木化蒼茫——閒石三首七絕說“評書”

在北方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

當代社會有很多娛樂形式,人們的精神生活也豐富多彩,娛樂、休閒、消遣的選擇比古代要多很多,但是評書,這種古老的傳統藝術形式,依然是很多人喜聞樂見的,依然有著廣泛的聽眾。

今天就為朋友們奉上閒石的三首七絕:《說書人》、《聽書人》、《書中人》。

多少風雲多少夢,都隨醒木化蒼茫——閒石三首七絕說“評書”

多少風雲多少夢,都隨醒木化蒼茫——閒石三首七絕說“評書”

《說書人》

一支醒木驚四方,

摺扇扇來日月長。

拭去浮塵還潔淨,

君持素帕坐明堂。

說書人,指的是說評書之人。說書人有三寶:醒木、摺扇、手絹。醒木,也叫驚堂木、醒子,說書時提醒聽書人注意,比如開始、結尾、關鍵時刻、甩包袱時、舊社會書場收費時等。摺扇,在說書時做為道具,可以做刀槍棍棒,也可以做山川河流,展開可以是書信,是字畫,是鏡子,是牆壁,可以是說書人口中的任何東西。手絹,和摺扇的功能類似,也可以做一些書中人物的裝飾。

有句老話“說書人的嘴,唱戲人的腿”,意思就是說書人的嘴,無所不能,一張嘴能說出千軍萬馬,也能說出千山萬水,還能說出千年萬載,真是人間萬象,盡在一張說書人的嘴。醒木一敲,說書開始;摺扇一搖,故事展開;手絹一抖,拭去所有的往事煙塵,繁華熱鬧也好,孤寂蕭索也罷,一切都隨著醒木的又一次敲擊,只見一位說書人端坐於堂前,一切盡在“下回分解”。

多少風雲多少夢,都隨醒木化蒼茫——閒石三首七絕說“評書”

《聽書人》

耳聞萬象千古長,

原地須臾走四方。

多少風雲多少夢,

都隨醒木化蒼茫。

小時候喜歡聽評書,什麼《三俠五義》、《包公案》、《七俠小五義》,都是在收音機裡聽的,後來在電視上看評書《楊家將》、《三國演義》。這些評書的內容縱橫古今,講述著各種故事,有的還能在裡面找到歷史人物的身影,雖然總會和歷史有出入,但依然能讓聽書人從中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世事的滄桑。

有時聽著那評書,自己竟隨著裡面的人物一起高興一起悲傷,自己彷彿隨著說書人的一舉一動,一聲一響,或穿越到古代,或翻越崇山峻嶺,被評書裡的情節所牽動著。每當聽到結尾時醒木一敲,就連那句“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也說完了,不但總感覺意猶未盡,而且心裡還感覺茫茫然的。

多少風雲多少夢,都隨醒木化蒼茫——閒石三首七絕說“評書”

《書中人》

風流萬代自馨芳,

認得書中是故鄉。

地覆天翻風雨過,

浮沉冷暖入華章。

評書說的是故事,這故事裡的是是非非,不管真真假假,一代代流傳,一遍遍演繹,總是牽動著聽書人的心。這書中的內容很豐富,有歷史,有戰爭,有社會,有哲理,有愛情,有官場,有市井,有繁華,有落莫,有人生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這故事裡的人,總是那麼栩栩如生,他們的性格、他們的經歷、他們的思想、他們的心情、他們所處的歷史朝代和社會環境、他們的衣食住行,總會或多或少的有著真實歷史或現實生活的影子。

並不是人們非要在聽評書時對號入座,而是作者把那些人物寫活了,說書人也把那些人物說活了、表演活了。小說和評書都屬於藝術,藝術都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不是因為聽書人的痴迷,而是因為那些書中人物是從生活中走進了藝術中,原本他們就是生活中的人和事,所以,當說書人講述他們的故事時,他們又從藝術中走出來,走到了聽書人的心裡,也回到了那些人物的本來生活當中。

多少風雲多少夢,都隨醒木化蒼茫——閒石三首七絕說“評書”

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藝術大花園裡,評書,做為祖國傳統的藝術形式之一,依舊有著它獨特的魅力,有著它的熱愛者、追隨者。在與當代各種文藝形式的並存中,它有著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朋友,如果你有機會,建議欣賞一些評書,相信你也會被它的獨特魅力所吸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