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江上游:金沙江

編者按:2018年10月11日上午7時,四川省甘孜州白玉縣與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江達縣交界處發生山體滑坡,阻斷金沙江干流形成堰塞湖,危及四川省甘孜州白玉縣、巴塘縣、得榮縣等下游地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並對多個水電站造成威脅。

險情發生後,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力迅速對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搶險應急處置工作作出批示,要求我省有關地區和部門高度重視、迅速行動,加強監測預警,科學有序指揮,確保在疏散和搶險過程中不造成人員傷亡。

10月12日下午,彭清華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傳達學習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對抓好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搶險應急處置工作作出進一步安排部署。

受彭清華、尹力委派,副省長堯斯丹已於11日下午趕赴一線指揮搶險救災和應急處置工作。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出通知,啟動IV級防汛應急響應,要求各成員單位和相關市(州)迅速行動起來,按照職能分工做好工作。目前,水文地質專家和各方面搶險救援力量已經到位,監測預警、排危除險、群眾轉移安置等工作正有力有序開展。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搶險牽動著大家的心,為便於瞭解金沙江的情況,“方誌四川”今天特發佈《中國長江上游:金沙江》。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2018年10月11日凌晨,甘孜州白玉縣與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江達縣交界處發生山體滑坡,造成金沙江斷流並形成堰塞湖,我省啟動IV級防汛應急響應(製圖楊仕成,來源:2018年10月12日《華西都市報》第1版)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2018年10月11日凌晨,甘孜州白玉縣與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江達縣交界處發生山體滑坡,造成金沙江斷流並形成堰塞湖,我省啟動IV級防汛應急響應(王克 吳春攝,圖據中國西藏網,來源:2018年10月12日《華西都市報》第1版)

中國長江上游:金沙江

金沙江,古稱繩水、淹水、瀘水、馬湖江、納夷江,此外還有麗水、神川等名稱。宋代因為沿河盛產沙金,“黃金生於麗水,白銀出自朱提。”河中出現大量淘金人而改稱金沙江。

金沙江,上源通天河出自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流出青海省境的巴塘河口(直門達)後,始稱金沙江。

金沙江,是中國長江的上游,流經青海、四川、西藏、雲南等省區,其間有最大支流雅礱江匯入,至四川宜賓納岷江始名長江。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金沙江干流全長2308公里,四川境內1584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17‰。流域內支流眾多,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就有53條,其中四川境內22條。大小支流沿途注入幹流,構成羽狀水系。

金沙江在四川境內(金沙江白玉段由德格縣的白埡鄉在丁都橋進入白玉縣鏡,由北向南,略成弓形,經河坡、金沙、絨蓋、山岩、沙馬等6鄉鎮進入巴塘縣鏡,白玉境內流長181公里)的流域面積約19.00萬平方公里(含雅礱江),流域兼跨青藏高原東北部、橫斷山區北段、川西南山地和滇西北高原等地貌區。河流深切,嶺谷高差1000米左右,除少數支流匯入河段形成較寬的河谷外,多為狹窄的“V”型谷,寬谷谷坡30°以上,狹谷谷坡40°以上,個別河谷可達60~70°。河谷常出現泥石流、滑坡、崩坍等現象。河谷廣佈沖積錐,洪積扇廣佈,部分河段洪積扇可達三級。沿江可見斷續分佈的一、二級堆積階地,其上則為基座或侵蝕階地,高出江面10米左右。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按河道特徵,金沙江可分為4段(其中部分河道不在四川省內)。巴塘河口至鄧柯長112公里,河谷較開闊,尤以馬曲河口至鄧柯段最寬,河道水流平緩,河中多心灘沙洲,河汊發育。河面海拔3300米左右。嶺谷高差500~1000米,谷寬700~2000米,江面寬100~200米,最寬可達300米。鄧柯至金江街長1174公里,在進入橫斷山區後,河流下切加劇,河面海拔由3200米降至1180米,嶺谷高差1000~1500米,有的超過2500米,峽谷河段可連續長達100公里以上,江面寬僅100米左右,個別地段僅30米。著名的虎跳峽長17公里,落差210米,江面與山頂高差達3000餘米,寬谷河段主要分佈在卡松渡至贈曲河口,塔城至虎跳峽,梓里至金江街,總長度近100公里,谷寬常有1000米左右,最寬可達3000米,江面寬一般為100~200米,最寬可達400米。寬谷河床中堆積旺盛,多心灘、沙洲、凸岸沖積錐、洪積扇和鬆散堆積物發育,谷坡較緩,河道曲折。金江街至新市鎮長890公里,河谷開闊,江面多在150米左右,甚至達300米。雲南省永勝縣黃荊坪(棺材口)、溜筒江灘等處,兩岸懸崖絕壁,巨崖橫梗江心,水流多分汊,局部水面寬僅5~6米,水深流急。雲南省巧家縣蚊子灣峭壁連綿數里,山間多溪流瀑布,全段險灘400餘處。四川省屏山縣新市鎮至宜賓市長105公里,兩岸為低山、丘陵,相對高差200~250米。綏江至屏山兩岸基岩伸入江心,河道犬牙交錯、險灘眾多,屏山至安邊,兩岸陡崖絕壁,河谷狹窄;安邊以下河岸坦緩,河谷開闊;谷寬多在1000米以上,水面寬200米左右。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流域內氣候懸殊,北部石渠一帶日照長,氣候乾冷,全年無夏,10~4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8.7℃,區內無暴雨;南部金江街、巧家、渡口市(今攀枝花市)等地冬暖、夏熱、春早,全年無冬,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2℃左右,春末夏初燥熱。中部川西山地氣候垂直變化大,山頂寒冷、谷底溫暖。年平均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遞減,東南部在1000毫米以上,南部谷地800毫米左右,北部高原為500毫米,西部得榮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僅324.4毫米。降雨多集中於5~10月,佔全年總量90%左右。降雨強度較大。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降水是金沙江徑流的主要補給,部分由湖泊、冰川融水及地下水補給,河流水量穩定,年內及年際變化較小。據屏山水文站42年(1985止)統計,多年平均流量4610米3/秒,年水量1454億立方米,其中80%的水量集中於5~10月,最少月(2月)水量僅佔全年總量的2%;年流量變差係數(Cv)值0.15,最大年平均流量與最小年平均流量的比值為6140(1965年)÷3880(1942年)=1.80。流域徑流的組成,以屏山站為100,則雅礱江佔37%,石鼓至屏山區間佔33%,其餘地區雖佔流域總面積的45%,但只佔屏山徑流總量的30%。據《四川省近五百年旱澇史料》統計,金沙江兩岸有9座城鎮曾被淹沒。河流洪災相對較小,但洪水量很大。據屏山水文站60天洪水總量統計,其洪水總量可佔宜昌水文站60天洪水總量30~40%,是長江上游幹流洪水重要組成部分。

河流泥沙較多,屏山多年平均含沙量為1.66公斤/立方米,僅次於嘉陵江,居全省第二。多年平均輸沙量約2.4億噸,居全省之冠。長江上游幹流45%以上的泥沙均來自金沙江,水質較好,1985年基本上無有毒物質汙染,和1984年相比超標項目也大量減少。

河流水力資源豐富。已查明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約為3010萬千瓦(不包括雅礱江和省外河流),可開發裝機容量約2307萬千瓦。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紅軍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3日至9日,7天7夜時間裡,7條破船載運著3萬紅軍,在四川省會理縣皎平渡巧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以來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毛主席寫下“金沙水拍雲崖暖”,抒發出愉悅的心情。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皎平渡,南岸是雲南,北岸是四川,兩岸懸崖峭壁,使得金沙江水驚濤拍岸。紅軍急於走出雲南渡江北進戰略目標,於1935年4月29日以中央軍委名義發出《關於我軍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蘇區的指示》,明確“爭取迅速渡過金沙江,轉入川西消滅敵人,建立起蘇區根據地”。渡江命令下達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率紅軍主力,從尋甸、嵩明之間穿過,以日行軍一百幾十裡的速度向北疾進。

金沙江穿行於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的崇山峻嶺中,由於峽深河窄,加之落差甚大,故灘陡水急。所謂渡口,也只是勉強能渡人往來的水流相對平緩之處,若江水暴漲則不然。渡口過江的唯一工具就是人工擺渡的小木船。紅軍選擇的渡江一帶(龍街渡、皎平渡、洪門渡),可謂天險。不曾親身到過此地者,不知其山水的險惡與高溫悶熱的難熬。如果紅軍過不去,很可能會全軍覆滅。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當紅軍大隊人馬向金沙江挺進時,蔣介石如夢初醒。他急忙下達命令,控制渡口,毀船封江,趕在紅軍進抵金沙江前,江邊的敵人已將所有船隻掠到北岸。

5月3日,神速的紅軍先頭部隊趕到皎平渡,在當地群眾幫助下找到小木船,乘黑夜悄悄渡過江,巧妙地將北岸守敵繳械俘虜,搶奪控制了渡口,至此,南北兩岸均被紅軍佔領,最終為紅軍大部隊從此過江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幹部團奪取皎平渡後,立即派人到上下游尋找船隻,經多方努力,先後湊得敵人尚來不及破壞和藏匿的大小木船7只,在川滇兩地找得船工37人。紅軍先遣隊立即成立了渡江指揮部,並制定了《渡江守則》,規定了嚴格的渡江紀律。這使得陸續到達的隊伍在整個渡江過程中,一切都井然有序。5月9日,3萬紅軍主力全部渡過金沙江。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過江之後,黃鎮等人編寫了題為《破草鞋》的活報劇,熱情地歌頌了紅軍巧渡金沙江、轉危為安、化險為夷的光輝勝利,辛辣地諷刺了敵人追擊千里,只撿到紅軍幾隻破草鞋的可悲結局。

在毛澤東指揮下,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經過近四個月轉戰,終於完全跳出了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包圍圈,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川、黔、滇地區的計劃,實現了渡江北上的戰略方針,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勝利。

毛澤東的作戰指揮天人合一,出神入化,書寫出紅軍戰爭史上的奇觀,令人歎服。連一向高傲自得、看不起毛澤東“遊擊主義”的李德也心悅誠服,在他晚年所寫的回憶錄《中國紀事》中寫道:“渡過金沙江以後,在戰略上形成了一種新的比較有利的局勢。”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