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P基金會科普」SCP-047-微生物誘變劑

項目編號:SCP-047

項目等級:Keter

「SCP基金會科普」SCP-047-微生物誘變劑

收容突破後從Site-██安全實驗室回收前位於原位的SCP-047。

特殊收容措施:SCP-047應被隨時收容於一個0.5m x 0.5m x 1m的氣密儲藏箱中。該箱應被鎖入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047b內的儲物櫃047a。任何進入047b的行為和室內活動將由生物識別掃描、閉路攝像機和[編輯]記錄。

進入047b需要該項目主管的批准和至少一個O5級許可。SCP-047在包括接觸後的強制隔離在內的所有程序中均應被視為4級傳染性生物災害。為此已在實驗室047b配套提供套裝q047。

在SCP-047-1的外界汙染事件中,必須啟動封鎖程序047-01“耶爾森氏菌1”。

描述:SCP-047是一個嚴重鏽蝕、破損的儲氣罐,以鐵[編輯]合金製成。當被暴露在露天環境下時,該儲氣罐的材料將緩慢揮發,產生一種之前未被記載的致突變性氣體。這種氣體對真核生物(例如人類)沒有影響,但是會極大程度地改變原核生物,特別是常見的人體微生物群——在皮膚表面和身體各處自然生存的微生物。在少數情況下這種變異會產生出一種“超級病菌”(總稱為SCP-047-1),即生存能力被增強並因此產生機會性致病性的自然共生微生物。SCP-047引發的變化模式表明這些高傳染性的微生物,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經過挑選的。

雖然各種SCP-047-1的具體特性取決於作為其來源的細菌,但有幾個特點在所有SCP-047-1變異實例中大體一致:

  • 在該細菌的自然生長環境和其它相似環境下的增強的生存能力;
  • 對所有範疇抗生素的耐藥性;
  • 繁殖速度和對可利用原料的消耗加快;
  • 革蘭氏陽性菌2發展出生成孢子的能力;
  • 吸收、保存和分享質粒3的能力增強,尤見於革蘭氏陰性菌;
  • 由於上述特點而增強的傳播能力。

SCP-047-1菌株通常能引發具衰弱性與致命性的疾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其它Keter而言,由於它們透過普通的生物性過程作用。因此具有較低的致死率。

SCP-047已選擇性地誘變了數種細菌。單獨培養的細菌是可能突變的,但該過程對於生存在人類宿主身上的細菌效果顯著得多。一般地,鼓勵基於實驗目的對自然共生微生物的誘變。在30/01/2010的收容突破之後(參見事件報告耶爾森氏菌-047-01(2010)),對原本就是病原體的種類的誘變被禁止,所有存在的樣品都必須銷燬。

三種SCP-047-1誘變的特定種細菌由於參與了██/██/201█的收容突破而引起關注:

+ 展開圖片資料

「SCP基金會科普」SCP-047-微生物誘變劑

感染P-047-A的D-15978,初次接觸2天后。

丙酸桿菌047-A(P-047-A)是一種由SCP-047誘變的痤瘡丙酸桿菌。

> 顯示詳情

  • 致病性:在皮脂腺周圍的皮膚上猛烈增殖。皮膚pH值被改變到對皮膚細胞有毒的程度。極其嚴重的炎症和免疫細胞的滲漏。皮膚結構的最終崩潰導致敗血症。
  • 傳播:皮膚接觸傳播。能夠在無機物表面保持活性最長達五小時。
  • 致命性:死亡率約40%。病程2-6周。感染後5-10小時內出現非常明顯的症狀;2-5小時內開始具有傳染性。
  • 處理:出現可見症狀的受害者必須立即隔離。死亡的受害者應被火化。

鏈球菌047-C(S-047-C)是一種由SCP-047誘變的緩症鏈球菌。

> 顯示詳情

  • 致病性:最初引起口腔和食道炎症。導致口腔開放性潰瘍,使S-047-C進入血液循環感染其它部位。死因通常是感染性內心膜炎。
  • 傳播:飛沫傳播。能通過孢子來無限期保持活性。
  • 致命性:約35%死亡率。若不致命則可能成為反覆發作的慢性疾病。
  • 處理:有任何口腔感染跡象的對象應被隔離。死亡的受害者應被火化。

梭狀芽孢桿菌047-A(C-047-A)是一種由SCP-047誘變的艱難梭狀芽孢桿菌。

> 顯示詳情

  • 致病性:
    未知。C-047-A由組織培養法得到,從未被暴露給人類。沒有現存於基金會控制下的樣品。
  • 傳播:未知。可能和艱難梭狀芽孢桿菌一樣通過糞便汙染傳播。由於其更小、更堅固的孢子,可能也和腸胃氣體混合成氣溶膠。攝入C-047-A氣溶膠的效應無法預測。
  • 致病性:未知。推測有破壞胃腸道上皮的極高風險,導致發炎、敗血症、中毒性巨結腸症。
  • 處理:在進一步研究完成之前,受害者應被隔離並置於全天候醫療觀察之下以發展該有關菌株的機能診斷。死亡的受害者不應在完成足夠的病原學研究前被火化。

回收記錄047:SCP-047於██/██/199█由一支基金會生物災害恢復小隊在對一次完全破壞狀況的響應中從Site-██安全實驗室回收。測試日誌表明研究團隊當時正試圖將[數據刪除]收容在一個██級抗SCP壓縮儲氣罐中,導致[已編輯]與[已編輯]混合。對此的全面分子生物學分析可在[已編輯]找到。SCP-047結構被破壞時氣體的首次釋放引發了一次種類不計其數的SCP-047-1的“過量繁殖”,在█小時內殺死了實驗室內的所有員工。被沾染的Site-██員工遵從了標準基金會隔離/收容方案,感染被成功控制。


事件報告耶爾森氏菌047-01(2010)

涉及SCP:SCP-047

描述:在30/01/2010約0300時,裝有SCP-047誘變的細菌樣品的儲物櫃047c(Site-██實驗室047b)在該區域的安保措施同時完全[數據刪除]後被破壞。共計十二(12)份樣品中的三(3)份被盜。[數據刪除]從最初的收容突破起,被盜細菌品種之一,丙酸桿菌047-A,被記錄到在全球範圍內面積和人口密度越來越大的區域中爆發。下文是關於被盜材料、蔓延及收容情況的更多信息。

損失物品:丙酸桿菌047-A(P-047-A)、鏈球菌047-C(S-047-C)和梭狀芽孢桿菌047-A(C-047-A)。參見SCP-047以瞭解更多信息。

爆發信息:

第一次爆發:P-047-A,27/02/2010,西伯利亞。已收容:參見事件報告P047A-03-2010。

第二次爆發:P-047-A,30/03/2010,西北地區(加拿大)。已收容:參見事件報告P047A-04-2010

第三次爆發:P-047-A,29/04/2010,澳大利亞南部。已收容:參見事件報告P047A-05-2010

第四次爆發:P-047-A,27/05/2010,馬託格羅索州(巴西)。據信已收容:參見事件報告P047A-06-2010。警告:建議在該地區的特工熟悉P-047-A的症狀並留意可能的感染。

第五次爆發:P-047-A,26/06/2010,[編輯],伊拉克。Site立即[數據刪除],據信收容了感染。無O5許可不得查看事件報告。

第六次爆發:P-047-A,26/07/2010,喀麥隆。進行了隔離。正在盡力追蹤離開的平民。感染未收容。參見事件報告P047A-07-2010

第七次爆發:P-047-A,24/08/2010,達拉那省(瑞典)。進行了隔離。據信已收容。參見事件報告P047A-08-2010. 警告:建議在該地區的特工熟悉P-047-A的症狀並留意可能的感染。

第八次爆發:未記錄。據信發生在朝鮮。[數據刪除]擁有政府途徑的特工正試圖獲取同類信息,但由於[數據刪除]當地機構極度不合作。

收容狀況未知。

第九次爆發:P-047-A,23/10/2010,南卡羅來納州(美國)。進行了隔離。追蹤離開的平民的努力基本成功。一名在皮卡內的平民據信[數據刪除]。感染未收容。

決議:來自[數據刪除]的報告表明據信不會有更多的爆發,但建議特工注意之前的爆發地區的未收容平民導致的新的爆發;由於P-047-A可生成孢子,這可能會持續數年。對最初的破壞的原因的調查正在進行。瞭解有用信息者可使用所附的表格匿名聯繫安保。

腳註

1. 譯註:這種細菌之所以出名是由於其中一種名為“鼠疫耶爾森氏菌”的成員,它能導致黑死病。

2. 譯註:革蘭氏染色:用來鑑別細菌的一種方法,由丹麥醫生漢斯·克里斯蒂安·革蘭於1884年發明。革蘭氏染色的對象是細菌的細胞壁。不同的細菌在該染色法的作用下反應不同,可分為兩類: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染色後呈藍紫色;革蘭氏陰性菌,染色後呈紅色。這是辨別細菌種類的重要方法,對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很有幫助。

3. 譯註:質粒:附加到細胞中的非細胞的染色體或核區DNA原有的能夠自主複製的較小的DNA分子。它存在於許多細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乃至於植物的線粒體等細胞器中。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細菌的“遺傳物質”。

注:本文檔來自SCP中文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