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丨馬未都家族彌補缺憾靠這份上溯600年的「家譜」

中國人向來用“靠譜”來形容一個人的誠信,用“有譜”來形容一個人能成事,《家譜》有如“百家經典”,深刻影響到世代中國人的“三觀”。

作為收藏家的馬未都見過無數本家譜,大部分都富麗堂皇、十分厚重,而馬未都從小叔手上拿到的這本家譜卻又破又舊,而且只有薄薄的幾頁,很顯然這是一本有缺憾的家譜。從父親一輩向上,只能追溯6代,家族遷來鏌鋣島之前的歷史,在家譜中完全沒有記錄。2014年,馬未都做客央視大型尋根節目《客從何處來》,節目組找到山東師範大學的家譜研究專家,為馬未都提供了另外一份家譜,而從這份家譜中才發現鏌鎁島馬家的由來。

家書丨馬未都家族彌補缺憾靠這份上溯600年的“家譜”


水雷爆炸:馬未都叔叔被炸死 秀才父親憤然從軍

馬未都的父親馬丹林是一名軍人,從小在軍隊大院長大的馬未都,接受的教育都是軍人式的,和父親之間更像是一種軍人之間上下級的關係,很少有其他方面的交流。記憶中父親一直樂呵呵的,連說起戰爭都以輕鬆的口吻敘述,從不過分渲染,父親告訴他,他和日本人拼過刺刀,臉上帶著傷疤,這讓馬未都覺得不可思議,“一瞬間要和一個素昧平生的人決一生死,其殘酷可想而知。”而父親原本可以做一個教師,有一個安穩的人生,馬未都想不明白父親為何要離家從軍?

馬未都後來才知道,父親的離家和1944年8月份鏌鎁島上那一顆魚雷爆炸有著直接的關聯,18歲的父親當時在另一頭放羊,倖免於難,但這顆從濟州島隨著暖流漂來的日式水雷卻炸死了小島上的幾十個人,其中包括馬未都當年9歲的三叔,一個月後,父親就離開了家鄉。父親在生死之間,悟出了一個道理:人不能無意義的死去。

家書丨馬未都家族彌補缺憾靠這份上溯600年的“家譜”


借子傳宗:馬未都曾祖父非親生,巧留線索覓歸祖

這份離鏌鎁島不遠的馬家湯後村家譜則相對齊全,可以上溯600年,馬家原籍安徽,明代永樂年間,因為戍邊才遷至山東,而安徽鳳陽,也是明初馬皇后的故鄉。馬未都的三世祖馬克儉就是從馬家湯後村馬家過繼到鏌鎁島,作為過繼的子孫,按照倫理,馬克儉不能透露自己的真實父母情況和出生地。然而馬克儉為了自己的子孫用了一個特殊的心思,用“克儉克勤,子孫昌盛,僅此立譜”的家訓留下了線索,方便後人認祖歸宗。在祖先墓碑前,馬未都代表父親、代表自己第一次來祭拜祖先。他覺得歷史就是這麼奇妙,“當你翻到家譜的某一頁某一行,看到一個名字,突然發現他與你有著那樣割不斷的聯繫。”

家書丨馬未都家族彌補缺憾靠這份上溯600年的“家譜”


馬未都坦言,這趟尋根的結局,讓他感覺太好了。他終於知道了父親離家從軍的真實原因,找尋了父族、母族各自的生命軌跡。

通過尋根,能夠看到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這些追求放在一個民族的大背景中,其實每一筆都精彩,每一筆又都沒那麼精彩,但是構成了一個精彩的民族史,看似偶然的家族的歷史,構成了我們民族的一個必然。(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