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農資價格上漲,農產品價格低迷……農民種地積極性從何而來?

「原创」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种地积极性从何而来?

近年來,農資價格螺旋式節節攀升,而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導致種地成本不斷增加。特別是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大宗農產品接連不斷出現滯銷,以及因食品安全問題被某些媒體不負責任地歪曲宣傳,致使許多農產品因為一條謠言而中槍倒下,農民的血汗錢由此付諸東流。種地效益低下導致血本無歸,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等,成為影響農民種地積極性的重要因素。農民對於種地,就像手捧一個刺蝟,拿不住、撂不了,農民種地積極性自然難以提高。而一些土地流轉大戶也因為以上種種原因,導致資金鍊斷裂,撂荒成為一種很平常的現象。

咱們來一起看看農藥價格,從今年春天的批發價來看,整體農藥價格出現了上漲,就傳統的殺蟲劑來看,一般上漲15元/箱(一箱20瓶,下同)。像筆者經銷的一款高氯·毒死蜱農藥,原來的進價一直在160元/箱,零售價格為9元/瓶,而今年批發價為170元/箱,零售價為10元/瓶。除草劑類像乙草胺等上漲幅度較大,一般為20~30元/箱,零售價格一般上漲2~3元。而一些在業內有一定知名度,且質量也比較穩定可靠的老品牌反而被退出了市場,因為價格太高,老百姓難以接受,經銷商只能忍痛割愛。

相反,前幾年那些二三線的小廠貨成為了佔領基層市場的主流。像筆者經銷的本地的一款乙草胺,去年批發價為140元/箱,零售價格為8元,而今年的批發價為175元/箱,零售價格為10元,剛好和去年的那些高端品牌的零售價格一樣。而原來那類老品牌的零售價格即將突破12元/瓶,農民就覺得有些貴。他們想著,不過都是乙草胺,買點便宜的用用吧,反正糧食也不值錢,收多收少都無所謂了。農民之所以“收不收年年種”,就是為了能保住口糧。農民算算帳,種地收入還不夠化肥農藥的投入,他們哪來積極性繼續種地呢?

「原创」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种地积极性从何而来?

儘管國家每年都在增加對農民的種地補貼,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地方的種地補貼已變成了按人口均攤的一種“福利”,即凡戶口在本村的農民無論是否種地,村會計按人頭平均上報種地畝數,所有農民所得補貼相同。而這種均攤法卻人為攤薄了實際種地農民的補貼,使那些根本沒有種地的農民也得到了相應的補貼。此舉引起很多種地農民的不滿,他們或舉報或上訪。當地政府由此改變了這種補貼方式,從2018年始,整個日照市農業補貼又按照農戶實際播種小麥面積計算,每畝小麥補貼125元,而沒有播種小麥、只種植其他作物的農戶則得不到任何補貼。為此,農民依舊有不少怨言。

這種過於簡單的做法完全違背了相關政策精神,違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從而對於調動農民的種地積極性就顯得有些不足。

面對農民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現實,我們的政策該如何轉向?這值得大家深思。

土地流轉近兩年的速度明顯減慢了。大戶跑路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件。某鎮在2016年搞了一個小流域整體流轉方案:該流域村莊農民的土地由鎮政府牽頭,以800元/畝的價格流轉出去,要打造一個花果飄香、山清水秀的生態示範區。而兩年後卻是老闆走人,整個流域荒草遍地、狼狽不堪。無奈,流轉出來的土地再以300元/畝的價格返租給農民耕種。

「原创」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种地积极性从何而来?

此外,農業基礎設施普遍較差。特別是水利設施薄弱地區,完全是靠天吃飯,再加上近年來氣候的異常多變,農業生產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從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土地的流轉。像一些大戶,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滅頂之災。實踐也證明幾乎所有的種植大戶的效益都不高,賺錢的很少。

近兩年植保服務成為行內熱點,但到底該怎樣切實為農民服務?似乎賣產品始終是大家難以繞開的目標,急功近利、短期效應將服務畫上了句號。只不過大家採用了各種噱頭加以粉飾罷了。但效果如何?筆者實在不敢恭維。

「原创」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种地积极性从何而来?「原创」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种地积极性从何而来?

往期精選

「原创」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种地积极性从何而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