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王富田

匠人王富田

匠人王富田
匠人王富田

配樂:漁舟唱晚

木匠作為傳統的手工藝人,曾經是每個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須臾難離的職業。而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以前從木匠手中製作出來的傢俱,已被現代化工廠的生產線所取代;挑著工具走村串戶的老木匠,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他們代代延續的“工匠精神”卻永不過時。

匠人:刨鑿鋸削有溫度

長刨、曲尺、墨斗、鉛筆、手工鋸、木工斧⋯⋯北京懷柔區渤海鎮六渡河村70歲的老木匠王富田的工具箱常年隨身攜帶,裡面的工具數十件,數量雖多,卻井然有序,且打理得乾乾淨淨,一點也沒鏽蝕,而佈滿的老繭,則無聲地傾訴著王福田幾十年的漫漫匠人路。

匠人王富田

“這都是吃飯的傢伙,跟我的木工生涯一樣,用了幾十年了。”從一名木工小學徒兒,成長為聞名京郊的老木匠,王富田整整走了47年。於他而言,最難割捨的除了木工工具,更是那份沉鬱心底的木匠情結,“工具箱裡的每一件工具都是自己設計製作的,自己做的自己用,順手!”

匠人王富田

20世紀的農村,誰家有婚嫁喜事,都會請木匠到家中打幾套嫁妝;誰家缺什麼傢俱,也會請木匠來打桌子、凳子等傢什⋯⋯總之,農村房屋、傢俱、農具等都離不開木匠。

匠人王富田

正是看到了木工職業的美好前景,47年前,剛剛23歲的王富田選擇學門手藝。“比泥瓦匠乾淨,比務農更體面。我的師父是同村的一位老木匠,在當地十里八村那是名人,手藝精湛。”王富田回憶,那個時候,學木匠一般都是跟師父“學三年、幫三年”才能期滿學成。“許是我天生就是個木匠料兒,最終只學了三年,就出師了。”“出師”後他很快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套木工工具,也開始四處攬活,積累經驗,精進手藝。中間,除了磨損和斷裂的工具需要更換外,他的斧頭、墨斗、鑿子等一大批工具,從23歲就跟隨到現在,對它們有了深深的依賴和感情。

匠人王富田

“活到老,學到老。”秉承這一理念,王富田始終緊跟家裝工藝進步,不斷創新傳統木工技術,並日漸成為一位手藝純熟的木匠師傅,單單看一眼設計圖,便能對用材數量了然於心。“幹木工,經年累月生活在木頭碎屑裡,要的就是這樣一份孜孜以求的執著。”

匠術:建房不用一根釘

“造屋的木材很有講究,松樹做大梁最好,不會生蟲,不會爛掉;梓木的結構緊密,可以用來做窗戶。”一切在腦子裡演算得差不多了,他才開始上手打製。

“打製木頭傢俱,榫卯結構的連接方式是其不斷傳承的精髓所在。在傳統傢俱製作中,榫卯工藝製作的最高代表,就是全榫卯連接並且可隨時拆裝的結構。”王富田介紹,無榫卯,不傢俱。榫卯是中國傳統傢俱之魂,榫頭和卯眼緊緊咬合,一個凸出,一個凹進,榫穿進卯,輕輕一拍,宛若天成,巧手木匠運用不同的榫卯結構,組裝出各式各樣的傢俱。榫卯萬年牢,整套傢俱甚至整棟房子不用一顆鐵釘,卻能使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正因為此,榫卯結構已成為一種文化遺產。

匠人王富田

出於對榫卯結構的迷戀,王富田每天對著圖紙研究,一點一點地琢磨。現在他會用30多種榫卯,抱肩榫、燕尾榫、棕角榫、夾頭榫、攢邊等等,一看圖紙,就知道這塊木料該用哪種榫卯結構,該從哪裡下手。他拿起兩塊打鑿好的木構件,把榫頭和卯眼對起來,嚴絲合縫,“木頭不像鐵釘,時間長了會生鏽鬆動,影響傢俱的壽命,榫和卯連在一起,時間長了,兩塊木頭渾然一體,用上百十年都沒問題。”

匠人王富田

“以前好的木匠,建木房可以不用一個鐵釘。”王富田說:“這樣雖然耗時費力,但蓋出來的房子更加堅固耐用。我做的傢俱全部是榫子,一點鐵釘沒用,只要不摔不砸、別用火燒,一百年也壞不了。”王福田頗為自豪地介紹,前幾天一位慕名前來訂製傢俱的顧客表示:“像老王家這樣的椅子一般人都打不上來。”

匠心:傳承木道去浮躁

“用傳統工藝做出的小件也好,傢俱也罷,甚至是居住的房子,都有著一種‘韻味’,這是我們強調傳統工藝的精髓所在。”王富田認為。

在傳統與現代進步之間,耄耋之年的老木匠王富田感慨萬千⋯⋯雖已70歲了,但王富田還是放不下木工活。“我喜歡木頭,喜歡看從刨子裡出來的微卷的木花屑,喜歡聞木料的香味。”因此,為了傳承木道技藝和木匠精神,王富田歷時一年多,親手打造了“老木匠”民宿。遠看整個建築似鳥翼雙展,近看房屋錯落有致。青瓦,白牆,富有韻律的木飾組合,極具視覺衝擊。

匠人王富田

作為六渡河村第一家民宿,“老木匠”處處體現木匠文化。邁進大門的門檻,迎面看見一列文字:“匠,木工也——《說文》。”從房子頂部天花就能夠看出王富田蓋房子時確實是用心了,所有木料都是老人家提前親自加工。不僅如此,房中一頂老櫃子是當年得意之作,整體是榫卯結構,一直引以為傲。

匠人王富田

之所以改造“老木匠”民宿,王富田有自己的小算盤兒。“我就想讓孫子後代們看看,以前在農村住的房子是什麼樣的,讓他們也瞭解一下這種榫卯建築的精髓和手工木藝歷史。”

匠人王富田

時代在變,王富田一干木工匠人的精神傳承,卻一直不變,永遠在“道”上⋯⋯

本文刊登於《美麗鄉村》雜誌2018年第9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