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丨李谷一:青山在,人未老,歌猶新

8月初在寧夏的採訪途中,意外錯過了李谷一老師打來的電話。我趕緊回撥過去,進一步溝通採訪。“你先安心出差吧,回來後我們再聯繫!”五分鐘後,李谷一老師短信發來她的微信號,於是我們成為了“好友”。

回京後,我第一時間將採訪提綱發給李谷一老師,她很快回復——

“我看到了,明天打印出來。謝謝!”

“不知你們幾個人來,有沒有補光?家裡的燈光可能不行。”

“採訪前咱們可以先交流下,要帶好補助燈光,這是很重要的哦!”

“你們到時開車來嗎?到時可以把車停在小區門口,和門崗說來採訪就行。”

……

想不到平日裡性格直爽、快人快語的李谷一老師,生活中如此細緻周到,讓人心裡暖暖的。

8月末的午後,炎炎暑退,秋風習習,我們如約來到李谷一老師家中。

客廳裡花木茂盛,綠意盎然,房間正中間擺放著一架黑色鋼琴。餐桌上擱著幾張大紙,我走近一看,原來是用大號字體打印的採訪提綱。

“收到你們的提綱後,我就用大號字體打印出來,這幾天一直在做準備呢。”老藝術家的認真與敬業,讓我們心生敬意。

“你們看,在客廳哪個位置採訪合適呢?”從藝50餘年,李谷一仍“湘”音未改,讓同是湘妹子的我,頓時多了一份親切。“把這棵樹往後放,椅子再挪前面一點。”李谷一一邊看看攝像機裡的鏡頭,一邊和我們一起佈置採訪現場。

記者手記丨李谷一:青山在,人未老,歌猶新

精緻的盤發,藍白色漸變的真絲旗袍,腳踏白色高跟涼拖,眼前的李谷一老師,聲音清脆,身姿挺拔,步態輕盈,清新中自帶婉約,優雅中透著時尚,一點也不像已是古稀之年。

“你的身影,你的歌聲,永遠印在我的心中。昨天雖已消逝,分別難相逢,怎能忘記,你的一片深情……”提起這首熟悉的《鄉戀》,李谷一不由自主地哼唱起來,思緒又回到了那個難忘的年代——

1979年12月21日,35歲的李谷一錄製了《鄉戀》。“這首歌跟過去唱的抒情歌曲不一樣,聲音很甜美,唱的時候如泣如訴,娓娓道來,充滿著柔情。”

為了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她說著說著就唱起來:“你的聲音,你的歌聲,”邊解釋道:有的歌唱的時候用“全氣”,有的用“半氣”。

然而,正是這種“不一樣”的氣聲技巧唱法,使得《鄉戀》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被批為“靡靡之音”,李谷一也被扣上“黃色歌女”的帽子。煎熬持續了三年,直到1983年首屆央視春晚上,迫於大量觀眾來電要求,《鄉戀》成為李谷一當晚演唱的第9首歌曲。自此,《鄉戀》演唱變得名正言順,被稱為內地流行音樂開啟的標誌。

數十年後的今天,回憶起這段經歷,李谷一感慨,當時她全憑一股湘妹子的倔強勁撐著。

“幸虧是改革開放,否則這首歌就被一錘子打死了。”回首40年前的風起雲湧,李谷一感慨萬千:“如果不是改革開放,我不會用這樣的方式去唱這首歌,詞曲作家也不可能這麼去創作。改革開放之初,群眾文化生活單調,大家希望看到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聽到更加多樣和優美的歌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鄉戀》應運而生,在形式和風格上進行了大膽創新,更加真切地表達了人的感情,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因此,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記者手記丨李谷一:青山在,人未老,歌猶新

李谷一家中所掛《難忘今宵》的字畫

隨後第二年,1984年春晚舞臺上,李谷一唱了6首歌,其中之一是保留至今的“最後一曲”——《難忘今宵》。

“改革開放40年,35屆春晚,《難忘今宵》用了32屆。”雖然在春晚舞臺上唱了多次,但李谷一從未覺得唱膩過:“每年祖國都有新進步,改革開放40年來,高樓林立,高速鐵路發展突發猛進,人們生活日新月異,雖然每次唱的形式和人可能不一樣,但這首歌都表達了大家對祖國美好的祝福和期盼。”

其實,不只是《鄉戀》、《難忘今宵》,《絨花》、《妹妹找哥淚花流》、《心中的玫瑰》、《邊疆的泉水清又純》……李谷一的歌聲影響了幾代人。從藝50餘年,她演唱的歌曲經久不衰,誠如著名詞作家喬羽所言:“李谷一用歌聲覆蓋了一個時期,她是新民歌的代表人物,是一個歷史時期的代表。”

今年10月18日,李谷一還將攜她的學生們亮相北京北展劇場,用歌聲獻禮改革開放40年。演唱會將由她的學生以“串串燒”的形式,再次呈現《鄉戀》、《我和我的祖國》等一大批耳熟能詳的影視歌曲。

記者手記丨李谷一:青山在,人未老,歌猶新

李谷一為人民網網友寫寄語

夏日的陽光透過陽臺的落地窗靜靜傾灑進來,屋子裡滿是回憶的味道。採訪完,李谷一興之所至,又一次拿起話筒,滿懷深情地為我們清唱了一段《難忘今宵》:

“難忘今宵,難忘今宵,無論天涯與海角……明年春來再相邀,青山在人未老、人未老,共祝願祖國好、祖國好……”

悠揚的旋律,在屋子裡迴盪;動情的演唱,讓人沉醉其中。從這美妙的歌聲裡,彷彿讓人看到了祖國40年來繁榮昌盛的勃勃景象,看到了今天國人們奮鬥並幸福著的美好生活……

記者手記丨李谷一:青山在,人未老,歌猶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