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丨人鑿七竅得魂,塤鑿七孔得靈

器丨人鑿七竅得魂,壎鑿七孔得靈

賈平凹曾說,人鑿七竅而有了靈魂,壎有七孔而有了神韻。千年前的鄭稷就非常的喜歡壎:“至哉!壎之自然,以雅不潛,居中不偏”

丨《風俗通》記壎是“燒土為之”。

從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無音孔壎和1音孔壎,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2音孔壎和3音孔壎,到殷代墓葬出土的5音孔壎,到漢代的6音孔壎,再到現在的8孔、9孔甚至是10音孔壎。

器丨人鑿七竅得魂,壎鑿七孔得靈

▲仰韶文化時期 灰陶壎

器丨人鑿七竅得魂,壎鑿七孔得靈

▲新石器時代 陶壎

器丨人鑿七竅得魂,壎鑿七孔得靈

▲新石器時代 石壎

器丨人鑿七竅得魂,壎鑿七孔得靈

▲五音孔陶壎 商代

這個中國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吹奏樂器之一,在經歷了數千年的起伏跌宕之後,雖低迷沉寂過,幸而不改初音。

6000年前,半坡人創造了綿延數千年的農耕文明,也創造出了世界上古老樂器——

的雛形。

器丨人鑿七竅得魂,壎鑿七孔得靈

▲德州學院音樂學院“陶壎製作工作室”往屆學生作品

古代壎的樣子有很多種,有梨形、魚形、球形、筆管形等。製作壎的材料有陶、石、玉、木、象牙等,後來多是陶製的。

雖是“燒土為之”,卻有風咽之聲。這泥捏的東西,發出了土聲,發出了地氣。

從最開始的無音孔壎、1音孔壎,這壎,便顛倒了人心。

謐靜宮苑中,眾人於夜色裡四下安坐,蟲鳴幽幽。忽有低沉壎聲響起,篪(chí)聲時伴之,其聲雅麗渾厚,似風低咽,似雨拍簷,似嘆似吟,似嘯似狂。

蟲聲似也隱了,眾人屏息,只餘壎篪之聲縈繞於院中草木之間。

器丨人鑿七竅得魂,壎鑿七孔得靈

▲古代宮廷禮樂奏鳴場景

古人曾雲:壎之為器,立秋之音也。高雅清麗且悲壯淒涼的壎音,被沉醉於其中的封建帝王們稱之為“雅樂”,並一度盛行於宮庭禮樂之中。

丨《禮圖》雲,壎為兩種:大者為雅壎,小者為頌壎。大如鵝卵,謂之雅壎;小者如雞子,謂之頌壎。

“伯氏吹壎,仲氏吹篪”,《詩經•小雅》中的宮廷禮樂奏鳴盛典之場景,讓人時時心生嚮往。

或許正是因為壎音低沉渾厚的特點,6000年的歷史沉浮滌盪中,使之愈加低迷沉寂。曾經的宮廷雅樂一度彌散殆盡。

器丨人鑿七竅得魂,壎鑿七孔得靈

▲德州學院音樂學院“陶壎製作工作室”往屆學生作品

於明代起,壎已經成為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歷史記載。至清朝,壎的傳承已然斷代。

幸而在歷經幾代人尋蹤覓跡之後,壎音終復響起。

在德州學院的音樂樓裡,時常會響起陣陣低沉清雅的吹奏樂聲,其聲樸拙抱素,古意悠悠,常引來往的學生忍不住駐足聆聽。

器丨人鑿七竅得魂,壎鑿七孔得靈

▲德州李氏陶壎第四代傳承人徐琦在為陶壎校音(攝影:周建新)

時間久了,人們便知道這是音樂學院的徐琦老師在吹奏古壎,有時候是教授學生,有時候是自己揣摩練習。

這位年輕的音樂老師,為這所學校帶來了難得的蒼涼古雅之音,讓人忍不住想要隨著那神秘曠遠,追尋那迤邐數千年的輝煌古文明。

器丨人鑿七竅得魂,壎鑿七孔得靈

▲徐琦在製作陶壎(攝影:周建新)

器丨人鑿七竅得魂,壎鑿七孔得靈

▲徐琦在製作陶壎(攝影:周建新)

平時沒有課,或者不練習吹壎的時候,徐琦也會研究陶壎校音、定孔之技法。

雖然已經深得恩師李鍾汾先生制壎技藝真傳,習得練泥、拉坯、陰乾、修形、拋光等陶壎製作的要法,但是他還是喜歡琢磨研究,嘗試著將制壎技藝更上一層樓。

器丨人鑿七竅得魂,壎鑿七孔得靈

▲徐琦在與恩師李鍾汾先生交流陶壎演奏技法(攝影:高向陽)

器丨人鑿七竅得魂,壎鑿七孔得靈

▲徐琦在與恩師李鍾汾先生交流陶壎演奏技法

不光是制壎,對於這壎音的傳播遠揚,他也很是上心。

器丨人鑿七竅得魂,壎鑿七孔得靈

▲“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德州中小學”知識講座

2015年9月,徐琦開始承擔德州學院“陶壎演奏與製作”課程的教學,每年教授學生20餘人,堅持至今,已經培養學生50餘人。

在他的悉心教導下,學生們已可熟練演奏陶壎,部分學生也已初步掌握制壎技藝,並製作出陶壎成品若干。

器丨人鑿七竅得魂,壎鑿七孔得靈

▲徐琦在教授學生製作陶壎

器丨人鑿七竅得魂,壎鑿七孔得靈

▲徐琦在教授學生製作陶壎

他翻書籍閱資料,謄筆記寫感悟,於《北方音樂》發表論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高校的傳承——以“德州李氏陶壎製作工藝”為例》(2017年第6期),只為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古壎,並意識到古壎傳承的重要性。

器丨人鑿七竅得魂,壎鑿七孔得靈

▲以壎和箏,其音悠揚婉麗

古人說:

“壎具治後之德,聖人貴淹”。壎性古雅,吹奏之人也必性相和,方能現其悠揚蒼涼之音。

於是,天地是蒼茫,入眼是平川

闊原之上,壎聲低沉曠遠

引壯士回首長嘯,引幽女飲淚低咽。

想了解更多非遺產品?您可以直接網站搜索聚匠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