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商再難恢復秦商輝煌,原因在於把最根本的東西給丟了?


陝商再難恢復秦商輝煌,原因在於把最根本的東西給丟了?

“絲綢之路、陝康藏茶馬古道(以康定為中心)茶馬交易、走西口”……

可以說,從盛唐的世界經濟中心,到明清乃至近代的秦商大賈,一個個秦商巨擘的起起落落,一個個創富故事的廣泛傳播,傳遞的不僅僅是為商之道……

作為“天下第一商幫”,關中的沃野千里,培育了秦人的忠厚耿直,長期的營商傳統造就了秦商的穩健持重,這一由秦人主導的群體影響深遠。

時代背景給予的營商機遇

明朝以後,各地商幫紛紛崛起,出現了所謂“十大商幫”,其中尤以秦商、最為突出。作為傳統商幫的重要部分,特殊的歷史機遇和獨特的經營理念,為秦商的發展增色不少。

這一時期,邊陲動盪不安,秦商在不利的外部條件下,抓住明清政府對陝西實行“食鹽開中”、“茶馬交易”、“隨軍貿易”的機遇,快速崛起。

陝商再難恢復秦商輝煌,原因在於把最根本的東西給丟了?

古代茶馬古道線路圖

先後培育出涇陽茯茶、蘭州水煙、孟布、穎布、西口皮貨、西口藥材等具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商品,一時間秦商產品享譽各地。

這些秦商以渭北為中心,輻射全國,以溝通中西部貿易的形式,走遍塞上、遊歷湖廣、穿越江浙、深入甘寧,輸茶於川藏,植木於秦巴。

以“秦晉大賈”“山陝商人”的雄渾氣勢,壟斷中國東西部貿易通商達500年之久,成為名震全國的商業資本集團。

如禮泉商人梁玉樹、三原商人張居士、涇陽商人張香享、三原商人胡汝寬、陝商王宗鶴、三原商人周雙柏等。

陝商再難恢復秦商輝煌,原因在於把最根本的東西給丟了?

近代秦商周瑩

近代的周瑩可以說是一個代表,從最初的風雨飄搖,到最後店鋪遍及全國的鼎盛,正是秦人的智慧、秦商的勤勞創造了輝煌的創業史。

而且商婦周瑩不但有非凡的商業才能,而且具有家國情懷,庚子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西逃至西安後,周瑩先後捐銀五十萬兩,以救國難,生動展現了秦商們的愛家愛國之情。

商幫作為鄉土組織,商人為了對抗外辱,發展以家族親緣關係、相友相助為紐帶的聯繫自然不可或缺,其中的商人會館就成為主要的形式。

陝商再難恢復秦商輝煌,原因在於把最根本的東西給丟了?

社旗山陝西會館位於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山陝會館”約292所,除了西北、西南地區意外,中國北方部分省市也有會館設立。

這群能“能做生意”“會做生意”的陝西人,在農耕時代、在特殊歷史背景下,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

當然,秦商能做大做強,除了個人氣節外,也與一些新的經營理念分不開。

一個身居關中腹地的陝西商人,足不出戶其生意卻在天南海北到處“開花”,這與他們所秉承的“財東與掌櫃的分權制”經營體制是分不開的。

這一機制巧妙的在掌櫃與投資人的利益一體化方面找到平衡點,將掌櫃的利益與企業捆綁在一起,成為忠於企業的一員。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和最成功的企業制度創新,對於今天的經濟體制改革都具有可借鑑的歷史意義。

至此,近代秦商從精神到內涵、從經營到佈局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脈絡,為家其他商幫的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經驗。

富貴不歸鄉土如衣錦夜行

有興就有衰,有璀璨煙火,自然也有消失後的寧靜。在經歷了榮光,產生了一些商業大亨後,秦商也似乎像一個流星,逐步走向了衰落。

秦商衰落是在清朝末年。近代中國,一系列的政治、歷史變遷使的中國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秦商也難逃厄運,數百年積累的財富幾近毀滅。

秦商退去榮光,有歷史原因也有自身原因。

再加上清廷實行“勸富分輸”的政策,勒逼各地富商捐資助剿,即便倖存下來,也因形勢所迫,大量營業資本轉化為軍費開支,陝商經濟實力遭到嚴重削弱,秦商的優勢產業生存空間一步步被削弱,逐漸喪失了東山再起的資本。

外部原因固然重要,但秦商自身的侷限性也很突出。秦商大多農人出身,在農業經濟時代,依靠個人聰慧和勤奮,四處行商,自然能積攢財富。

陝商再難恢復秦商輝煌,原因在於把最根本的東西給丟了?

西南絲綢之路

但在西方已經歷了工業革命、生產力已大幅改進的同時,包括近代商賈在內的中國社會,卻對外部形勢變遷幾乎無感,這些農人出身的商賈,在機器代替人力、工業文明代替農工手工作坊的時候,仍拘泥於傳統商業經營,以至於喪失了最佳的轉型時期。

而且,一些傳統的秦商集團依然沒有擺脫力農致富、經商發家、以農守財思維範式,在取得商業利潤後並沒有積極的擴大經營,而是購田置地,修建住宅。

如遍佈渭北川道的三原周家大院、吳家大院、涇陽於家大院、武功路家大院、旬邑唐家大院、渭南常家大院、吝店焦家大院、程曹村曹家大院、渭南孝義鎮的趙家大院、韓城的黨家大院等。

相反,同一時期,徽商、浙商的做法卻不盡相同,他們廣修書院學堂,試圖以儒商之風相互提振、彼此扶持,形成了既商且儒的商業群體。

與此同時,浙商也在積極尋找新的發展之路。如,寧波商人一方面主動採納資本主義先進的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將傳統的錢莊業轉型為近代銀行業等。

工業經濟時代的失語

在歷史上“秦商”曾與“晉商”、“徽商”共稱三大“商幫”,而在當代卻不盡如人意。留給人們的,也只剩下吃特色小吃上西安飯莊,享美味餃子到德髮長,嘗清真灌湯包找賈三,喝名酒有陝西西風等等,這些記憶了。

的確,面對這些匯聚秦商精神的老字號,很多人不禁要問陝西竟然有那麼多的老字號?

秦商也打造過這麼多的老品牌?

其實,秦地不只等於自古帝王都的厚土、西安也不只等於兵馬俑的厚重。

作為在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商業集團的地方,陝西也曾有過著名老字號商店、老字號作坊,著名的商路等等。

陝商再難恢復秦商輝煌,原因在於把最根本的東西給丟了?

老孫家牛羊肉泡饃

據不完全統計,曾在陝西存在的“老字號”約有60個,經過近百年的經營和發展,藻露堂、亨得利、德懋恭、同盛祥、老孫家、樊記臘汁肉、西北眼鏡行……

這些帶著歷史風味的小吃、頭頂金字招牌的老字號,已經在秦地、在西安深深紮根,成為秦商曾經的記憶、陝西商人的標籤,鑄在消費者心中。

不過,由於近代以來的歷史變遷和歲月更迭,陝西幾度作為國家投資的重點,形成一大批國有企業。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又經歷了一次次歷史性的制度變革,而陝西這種變革仍然不到位,甚至落後於全國的整體步伐,表現在民營經濟方面,就是大部分的傳統商業家族和字號、店鋪不是失去往日光彩,就是被改制,特別是建國後,僅存的秦商老字號。

隨著政治經濟中心的轉移,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一些以餐飲為主的產業,在工業經濟時代的浪潮錢,還來不及翻身就與時代相去甚遠,黯然失色。

這種沒落造成的影響是深遠而廣泛的。據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發佈2017中國企業500強榜單顯示,北京上榜企業最多有98家,上海31家。

再看十大商幫情況:廣東(粵商)53家,山東(魯商)48家,江蘇(蘇商)45家,浙江(浙商)42家,安徽(徽商)14家,福建(閩南商幫和閩東商幫)7家,江西(贛商)6家,山西(晉商)8家,曾經叱吒風雲的秦商上榜企業僅6家,而且大多以國企為主。

其中,陝西上榜的6家企業中,延長石油集團以2352.92億元的營業收入位居全國500強榜單第64位,陝西省企業排行第一。

陝西煤業化工集團2016年營業收入為2120.95億元,全國排名74位,地區排名第二。

陝西有色金屬控股集團營業收入1241.21億元,全國排名128位,地區排名第三。

精神依在 期待“參天大樹”

“秦商”作為一個區域商業群體,是一種歷史與現實的統一。歷史上的這邊熱土,曾孕育和傳承了影響世界的商業文明,留下了“忠義仁和、開拓進取、敦厚誠信”的商業精神。

雖然近代秦商在工業經濟時代“失語”,但時至今日在陝西本地乃至全國範圍內也產生了很多有影響的企業家。

如,搜狐的張朝陽、萬通的馮侖、九十年代的505集團來輝武,以及靠五萬元資金起步,最終成為融商品貿易、期貨經紀、金融服務、資源投資、交易平臺與現代物流管理於一體的“中國做銅第一人”何金碧等。

這些商人群體,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抓住了時代脈搏,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被譽為新時期的“秦商”。

如今,這些陝商的外延更大,並被賦予新內涵,不僅包括在西安、陝西經商的商人群體,還包括在這生活過、創業過的西安的人群,如步長製藥趙步長,聯想集團的柳傳志、騰訊創始人之一曾李青,360集團周鴻禕,以及華為餘承東、小米黎萬強、奇正藏藥的雷菊芳、海爾的梁海山等。

縱觀新時代的“陝商”們,依然有著“忠義仁和、開拓進取”的因子、有著銳意進取的精神。

他們在新時期、在智能經濟時代,搶抓機遇所凝聚的資本,總量已超過3.5萬億元,再加上陝46家公司總市值6000多億,正所聚合的資本超過4萬億。

這以數字,幾乎與一些地區的GDP相當。

陝商再難恢復秦商輝煌,原因在於把最根本的東西給丟了?

秦商

曾經的秦商,叫響了品牌、塑造了精神,鼓舞了士氣、傳遞了價值。放眼望去,他們用誠實守信書寫著一個個財富傳奇,這對於豐富陝西商業文化、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推動陝西經濟發展有重要價值。

不過,相較於厚重的歷史和深厚的積澱,陝西的經商言商氛圍卻遠遠沒有搞旅遊、玩文化產業來的火爆、來的熱烈。

好在,如今陝西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不定期通過交流會、論壇、秦商大會的形勢,商討建設科技絲綢之路,塑造開放式的新興產業創新平臺,用新視角學習先進理念,重振秦商昔日榮光。

本文原發於城市中產讀本《澳門月刊·西部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