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從羣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提起舒城,人們常想起萬佛湖,或者茶葉。人們很難將這片富饒的土地,與千年古城聯繫起來。然而,事實上舒城同合肥

(延伸閱讀: )一樣,至少擁有三千年以上建城史。很多人也許不敢相信,那我今兒可就說道說道了……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商周、宋代古城遺址,花城遺址(來源·網絡圖片)

商周至春秋時期:群舒

三千多年前,大別山脈東南、巢湖西濱,六、英以東,虎方以南,這塊興旺的土地上逐漸衍生出一個部族——“群舒”。史書記載,舒國第一位君主是周文王時期的“舒應氏”(延伸閱讀: )。據何光嶽《群舒與偃姓諸國的來源和分佈》考證:“群舒系由徐方分遷出來的一些子爵的小國,他們是東夷集團皋陶之後,偃姓。大約當西周初年,徐方屢遭周朝的大肆征伐之後,由今山東滕縣之南,被迫南遷到淮北地區。徐方內部發生分裂,其中有一部分支族,渡過淮水,穿越同族淮夷分佈的地帶,南遷到淮南一帶(並建立了群舒)”。因為是皋陶後裔,周武王滅亡商朝以後,這些遷民受封建立了群舒。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群舒與偃姓諸國的來源和分佈》書影

不過,筆者翻閱了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次中《商時期中心區域圖》右下角標註有“群舒”字樣。所以群舒的形成時間大約是商代後期至西周初期。當然關於群舒的淵源,筆者曾聽說由古巢國及廬子國派生的說法,不過現在無論是考古還是史籍學界更偏向於“徐方南遷”說。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中國歷史地圖集》書影

這個一度佔據著今日1/5的安徽國土面積的超級部落聯盟,曾經由十幾個諸侯國組成,分佈於舒城縣境內的有:舒(今城關鎮古城社區,一說南港鎮一帶)、舒鳩(今城關鎮古城社區)、舒蓼(今舒城縣東部,一說西北部)、舒庸(今舒城縣東部)、舒龍(龍舒,今萬佛湖鎮,一說舒城縣西南部)、舒鮑(今燕家店子一帶,一說廬江縣東南部)(延伸閱讀: )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舒城鳳凰嘴出土犧首鼎(來源·斯格仁)

1980年9月,舒城縣城東4公里、杭埠河北,孔集公社九里墩大隊窯廠在燒磚瓦取土時發現一座古墓。從採集的遺物看,這裡原是一個商代遺址,墓葬打破商代遺址,墓底挖在生土層上。此墓經兩次盜掘,仍清理出大型甬鍾、鼓座等青銅器百餘件,隨葬品極為豐富。從清理出的殘器看來,墓主人的身份至少屬於侯王一類的貴族階層,墓葬的形制和出土器物的特徵都與壽縣蔡侯墓基本相似。當時的考古工作者猜測,墓主很可能是群舒某一君主(延伸閱讀: )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九里墩墓葬(來源·《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

同一時期,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對位於舒城縣城西5公里、舒(城)六(安)公路南側的花城遺址進行了認真的勘探調查,在城內發現大量商周至宋代時期的陶鼎足、陶鬲足和夾砂陶片等遺物,確認為商周至宋代時期古城遺址。花城古城址呈正方形(又一說長方形),長、寬各1000米(又一說東西長1400米、南北寬800米),四方有相對城門各一座,城牆外四周有護城河,東、西、北面護城河尚存,南面護城河改為稻田。四邊城垣基猶存,高約2.2米,基寬約13.8米,頂寬9.8米,均夯土築成。東、南、北三面城垣均高於地面1.5米以上,已被複墾為耕地。城東南角有一高臺地,俗稱“獅子地”,為古居住區遺蹟,原有六口水井,現已平毀。高地處挖土尺餘即可見石板路。獅子地北面有漢墓一座,封土堆高出地平面約3米,群眾稱為“大古墩”。(延伸閱讀: )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清《續修舒城縣誌》書影

從上述兩處遺址和相關文物的發現可知,舒城縣域在當時是群舒的核心區域,生活著群舒部落大量的人口,並是其中幾個諸侯國都城的所在地,當然城市的建設也就是從這裡開始。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花城遺址平面圖(製圖·束文傑)

據史載,舒國君主有舒應氏、舒光、舒幾、舒群桑、舒慶陽、舒留叔、舒隔叔、舒戈、舒珉、舒絞、舒運公,自舒掩王開始稱王,又有掩王、亨王、圖邱王,而史書對於這些君主的優秀事蹟並沒有做過多的披露。公元前657年,徐國想得土地,一口氣滅亡了舒國。不過吃飽了的徐國沒有想到,舒地離自個兒老家數百里,古代又不是今天,想完全控制哪有那麼容易?於是群舒暗地裡召集了人馬並很快恢復了政權,投靠了楚國。公元前615年,實力有所增加的群舒飄了,開始背叛主子了,楚國一怒之下,讓令尹成嘉(子孔)帶兵滅了群舒,還抓了舒國和宗國的頭目。前613(令尹子孔和太師潘崇/群舒)、前574(公子□師/舒庸)、前549年(令尹子木/舒鳩),楚國經過數次征程,至公元前508年終於徹底消滅了群舒,而這裡從此正式成為了楚國的土地,群舒王室後代們以國為氏,成為了後來的“舒氏”

(延伸閱讀: )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群舒各國示意圖(製作·斯格仁)

漢代至南北朝時期:舒縣、龍舒縣、羹頡侯國、龍舒侯國

【舒縣】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四年,西漢設舒縣,屬淮南國,縣治在今城關鎮古城社區。後多屬揚州廬江郡,王莽新朝易縣名“昆鄉”。其範圍包括舒城縣東部、廬江縣全境、桐城市北部,無為縣西南部等地區。

【龍舒縣】公元前202年(一說前196年),漢高祖五年(一說十一年),西漢設龍舒縣,屬九江郡,縣治在今萬佛湖鎮(一說曉天鎮附近)。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十六年,屬淮南郡(國);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元狩元年,復屬九江郡。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元狩二年七月壬子,衡山郡東部及九江郡南部地區組建江北廬江郡,龍舒縣改屬之。公元220年,漢獻帝延康元年十月,曹魏代漢,因地處吳、魏交戰處,廢龍舒縣。公元265年,魏元帝鹹熙二年十二月,西晉代魏,復置龍舒縣,仍屬揚州廬江郡。公元448年,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廢龍舒縣,劃南境屬呂亭左縣,北屬舒縣。其範圍包括今天的舒城縣西南、桐城市南部、懷寧縣北部等地區。

【羹頡侯國】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封兄子劉信為羹頡侯,領舒、龍舒二縣。羹頡侯國都在今舒城縣西北15公里(今城關鎮古城社區)。羹頡侯國立國13年,於前187年、漢高後元年因有罪,被削為關內侯,國除。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舒王墩漢墓(來源·合肥熱線)

【龍舒侯國】公元58年,漢明帝永平元年四月癸卯,封楚王劉英舅子許昌為龍舒侯,領舒縣、龍舒縣。龍舒侯國都今舒城縣龍河口。據史料得知,“龍舒侯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帶“龍”字的封國。東漢末年,改侯國為龍舒縣(延伸閱讀: )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龍舒侯國(縣)示意圖(來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西漢城址】據城關北古城埂斷面調查,城牆為夯土築成,內涵物陶片、瓦片均具有漢代特徵。2011年7月2日,安徽省文物專家考察組在舒城古城埂(今舒城縣委大院)考察,發現這裡俯拾即是漢時殘磚碎瓦,證明這裡是漢代舒縣城址。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1950年代,舒城縣委大門(來源·舒城電視臺)

【東漢周瑜城】位於舒城縣城西南10公里處的幹汊河鎮瑜城村,這裡是周瑜的出生地,24歲以前的周瑜在此招募軍隊、屯兵訓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土城,平面近似方形,長284米、寬264,高4至8米,佔地面積104畝,四周是土築城牆,高城之上是平整的臺地,是當年城中的主體建築臺基。城上有淨梵寺,現為瑜城小學。“土城牆邊俯拾皆是秦磚漢瓦的碎片。”東西南北各有一個相對稱的寬六七米的城門。原建有兵營、養馬場、周瑜井、拜母堂、淨梵寺、古塔等。城的西北方向有呈鼎足之勢的三個土墩,名曰“練三墩”,傳為當年周郎練兵牧馬處(延伸閱讀: )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唐代至明清時期:舒城縣

【唐代】公元735年,唐開元23年,首置舒城縣,屬淮南道廬州,縣治在今城關鎮。公元882年,唐僖宗中和二年,許州牙將秦宗權弟秦宗衡攻破舒城,屠城焚廬,居民深受其害。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今日玉帶河(攝影·束文傑)

【宋代】北宋時期,舒城縣屬淮南西路廬州。畫家李公麟(延伸閱讀: ),“老宅在縣治東城上”(明代曹學全的《天下名勝志》)。經過考證,李公麟故居在今城關鎮東部飛霞公園內。明萬曆(公元1573—1620年)中期,知縣林才於鳳凰橋旁得宋理宗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知縣林侯玉帶河碑。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今日復建的龍眠書院(攝影·束文傑)

【元代】元代時期,初屬江淮行省;公元1276年,元至元13年,屬廬州路;公元1291年,元至元28年,屬河南江北行省。元代末年,許榮築土城垣,四周有護城河,整飭士兵,加強武裝保衛,“完城繕兵”、“聚保鄉里”。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解放前龍頭塔照片(來源·舒城電視臺)

【明代】

公元1498年,明弘治11年,知縣安鬱在城南邊沿重建磚城(南遷,臨南溪河),周長九百零五丈,高十有三尺,寬七尺,牆上以簷、蓋瓦護,環繞城牆挖了一條護城河,深六尺,寬一丈二尺,四個方向設有城門。公元1532年左右,明嘉慶11年,自春秋門(西門)至解慍門(南門)臨河改為磚砌,長240餘丈,高1丈1尺。公元1561年,明嘉靖40年,自大東門直北增砌磚牆長80丈,高1丈5尺。明隆慶至萬曆(公元1567—1573年)年間,先後設六門,東北稱迎恩門(大東),東稱新東門,南稱南舒門,西稱春秋門,西北稱六安門,北稱北門。環城有濠,西門至南門以河為險,南至小東門以片曹片責堰為濠,城西濠為螞蝗蕩,引七門堰水灌之。並由西門水關流入城中玉帶河,穿城而過,水源不絕。公元1580年,明萬曆8年,新修龍津橋。明萬曆(公元1573—1620年)中期繼築磚城垣,周長一千零三十九丈。明天啟(公元1621—1627年)年間,在城東建文峰塔,即為“龍頭塔”。公元1642年,明崇禎15年,張獻忠攻佔舒城,徹底摧毀這座城池並改名“得勝州”,第二年知縣回城帶領百姓修復了一遍(延伸閱讀: )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舒城縣境山川之圖(來源《舒城縣誌(萬曆)》)

【清代】清順治3年(1646)、清雍正7年(1729)、清乾隆58年(1793),縣城又經幾次興修,仍基本維持原狀,無大變動。公元1729年,清雍正7年,知縣陳守仁在南門外重修了周瑜橋,並撰寫《周瑜橋記》刻於石上(延伸閱讀: )。清咸豐(公元1851—1861年)中期,城垣因太平軍三陷而毀,不久又復建。清光緒(公元1875—1908年)年間,城門改名,東稱熙春,南稱迎薰,西稱慶城,北稱拱辰,西北稱永安

(延伸閱讀: ),並重修了明代石橋龍津橋(延伸閱讀: )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今日龍津橋(攝影·束文傑)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舒城縣城池圖(《舒城縣誌(嘉慶)》)

民國時期:城牆頃毀

1926年為避大刀會攻城,遂將大東門(迎恩門)堵廢,不久闢小東門。城內南北向、東西向各有1條主街,十字街建樵樓(又名鼓樓),原有大小街巷72條。1938年5月10日,敵機大舉轟炸城關,從鼓樓至南門大街及民房千餘間皆被炸燬。當時政府為了舒城防務工作,拆除了城牆、城門和城門橋。至此,經營了五百多年的古城牆徹底被歷史長河衝倒。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舒城解放初期照片(來源·《文化舒城》)

現代舒城

延伸閱讀: 、 、 、 、等。

安徽舒城:從群舒古都到江淮明珠 舒城三千年建城史 你值得收藏

今日舒城縣城(攝影·張為)

計算至今日,舒城縣建城史三千多年,今城關鎮城址建城史六百多年。

文中有信息錯誤或者字詞錯誤,歡迎讀者指出更正,謝謝!


  • 參考:《舒城縣誌》《文化舒城》、《舒城縣文物志》等。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