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海嘯對人類歷史影響有限,氣溫變化卻能直接導致王朝興衰

我國古代氣候和今天很不一樣,而且古代不同時期差異也很大。我們從中國的遠古神話傳說可以發現一些線索。

后羿的傳說:傳說夏代(距今約4000年)的時候,天上突然出現了十個太陽,它們不是一個接著一個升起,而是同時懸在空中,它們的烈焰燒烤著大地,莊稼被烤焦了,沒有任何植物可以存活,人們只能痛苦地祈禱。為了救萬民於水火,一個叫后羿的神箭手,射落了其中的九個太陽,每個太陽之中都有一個金色的烏鴉,周身燃燒著熊熊大火。從此以後,天上只有一個太陽。

颱風海嘯對人類歷史影響有限,氣溫變化卻能直接導致王朝興衰

大禹的傳說:傳說禹是夏朝的開創者,他的父親鯀因治水失敗而被殺。他子承父業,為堯、舜二帝治水,後即帝位,是為夏禹。關於當時的大水,《史記.夏本紀》有這樣的記載:“當帝堯之時,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禹治水十三年,“過家門而不敢入”,終於平定洪水,劃分九州而治天下。

颱風海嘯對人類歷史影響有限,氣溫變化卻能直接導致王朝興衰

無獨有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都有“大洪水”的傳說,例如兩河流域的大洪水與聖經中的“諾亞方舟”。

以上的傳說告訴我們:在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展開的早期,中國的氣候(溫度、降水等)與我們今天的感知,存在著距大的差異。

除文獻資料之外,中國還有大量的考古發掘資料,以科學的方法對考古資料進行梳理和解讀,也能在很大的程度上重建文字記載以前的氣候變遷史。

颱風海嘯對人類歷史影響有限,氣溫變化卻能直接導致王朝興衰

舉一例子,在西安近郊的半坡遺址中(仰韶文化時期,距今6000年),發現竹鼠骨骼化石。竹鼠是亞熱帶的動物,今天的西安地區已經不存在這種動物。據此便可以推斷6000年前的西安地區,大約相當於於亞熱帶氣候。

再如,在河南省黃河之北的安陽,有一個著名的古代遺址--殷墟,它是殷代(前1400-1100)的故都。在這個遺址的考古發掘中,除了竹鼠之外,還有貘、水牛和野豬骨骼的發現。這些動物今天只見於熱帶或亞熱帶。

颱風海嘯對人類歷史影響有限,氣溫變化卻能直接導致王朝興衰

據此可以推知,當時安陽一帶的氣候比今天要溫暖溼潤很多。河南簡稱“豫”,即一個人牽著象。河南在古代有大量的野象生存,甲骨文中就有殷王獵象的記載,有時一次竟能獵到7只。這樣的物候說明:當時河南的黃以北一帶,氣候與今天的亞熱帶無異。

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寫了一本非常有名的書,叫做《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化的初步研究》,他發現中國近五千年的氣候變化分為冷暖不同的週期,呈現以下特點:

颱風海嘯對人類歷史影響有限,氣溫變化卻能直接導致王朝興衰

第一,距今5000-3000年,黃河流域的平均氣溫較今天高2攝氏度,冬季溫度要高3-5攝氏度,相當於今天長江流域的氣溫。

第二,從距今3000年前直至今天,溫度波動明顯,每個週期大約在400-800年,年均氣溫振幅約1-2攝氏度。

第三,整體來看,五千年裡,冷暖交替,呈現出明顯的週期性特點。前後共有四個暖期、四個冷期;如果只看最近的二千年,差不多以公元1000年為界,前期溫暖溼潤,後期寒冷乾燥。在每一個氣候冷暖週期裡,因時間尺度的差異,又有不同的冷暖波動情況。

颱風海嘯對人類歷史影響有限,氣溫變化卻能直接導致王朝興衰

如果把氣候史與中國歷史的發展結合起來看,中國歷史文化的大發展時代,都處在氣候史上的暖期(春秋戰國、秦漢、隋唐);而氣候史上的冷期,則是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收縮期(南北朝、南宋、明清)。

換句話說,氣候史上的冷暖,恰好對應著中國歷史上的亂世與盛世。氣候史上的冷期,與漠北草原遊牧民族南下的週期恰相一致。

颱風海嘯對人類歷史影響有限,氣溫變化卻能直接導致王朝興衰

每當氣候變冷變幹,長城以北的漠北草原總能率先感受到氣候的變化。特別是隨著極端天氣的出現,草原生態環境不復存在,遊牧民族便揮戈南下,越過長城,直搗中原,從而上演出一幕又一幕歷史的悲喜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