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冒死開闢新航路,最大受益者竟然是中國,這是怎麼回事?

15世紀晚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的商人和冒險家,相繼開闢由西班牙至東亞的海上商路。

葡萄牙人首先同明帝國沿海商人做生意,用白銀交換中國的生絲、綢緞、黃金、陶瓷等商品,運至南亞和歐洲出售最為有利可圖。

歐洲人冒死開闢新航路,最大受益者竟然是中國,這是怎麼回事?

特別是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西班牙殖民者佔領了秘魯、墨西哥等地,攫奪了全世界最大的銀礦,大量白銀輸入歐洲。葡萄牙人首先發現歐洲銀賤金貴,而中國銀貴金賤,從中可以大賺一筆。

以後西班牙人佔領了菲律賓,發現將美洲白銀直接運到菲律賓同中國商人進行交易,再將中國商品運至美洲出售,較諸將白銀運回歐洲再通過葡萄牙人轉輸到澳門購買中國貨物,利潤高得多。

荷蘭人又後來居上,1602年荷屬東印度公司成立後,從西班牙人那裡賺取大量美洲白銀,而同紛紛趕往爪哇的中國商人交換歐洲人所歡迎的中國絲綢、瓷器等。

歐洲人冒死開闢新航路,最大受益者竟然是中國,這是怎麼回事?

16世紀80年代葡萄牙人運到遠東的白銀每年約有三萬二千公斤;1571年(明隆慶五年)至1821年(清道光元年)兩個半世紀間,西班牙人運到菲律賓的白銀總值約四億西元,其中至少有二分之一流入中國,因而在明末有個西班牙海軍軍官曾說:“中國皇帝能夠用來自秘魯的銀條來建築一座宮殿!”

在清初,中國商船從荷屬東印度運走了那麼多白銀,以致荷蘭殖民政府迫於巴達維亞等地的“銀荒”,而一再明令限制中國商船攜帶白銀出口。但由荷蘭商人在17世紀輸往歐洲及東方各國的中國商品,僅瓷器一項即達一千五百萬件以上,那效果就可想而知。

歐洲人冒死開闢新航路,最大受益者竟然是中國,這是怎麼回事?

不妨略舉中國的銀產量進行對比。明代銀礦開採由政府壟斷。而礦監多由宦官充當,在嘉靖、萬曆間成為虐民的最大弊政之一,然而在“無地不開”的萬曆中期年平均產量也不過三十餘萬兩。

清入關後對於銀礦採掘時開時禁,但產量最高的年份為五十五萬餘兩,而到1800年前後,年產不過四十四萬兩。所以從清初顧炎武到鴉片戰爭前夜去世的黃汝成,都指出自明中葉至清中葉,無論帝國稅收還是民間交易,摺合白銀或通用“洋錢”都來自域外。

歐洲人冒死開闢新航路,最大受益者竟然是中國,這是怎麼回事?

以上情形,說明什麼呢?

第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和歐洲人開闢海上航路,在起初兩個多世紀裡,獲益最大者之一是中國;

第二,貧銀的中國能夠實行銀本位制,作為硬通貨的白銀主要來自域外,尤其來自拉丁美洲;

第三,從明中葉至清中葉,政府的稅收、市場的流通和私人的儲銀,依賴對外貿易,尤其是東南沿海的民間對外貿易,其程度遠過於人們的想象;

第四,至遲從15世紀起,中國作為世界若干種高級消費品的主要供應國,因而作為世界頭號商品出超大國的地位,曾保持三個世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