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会修城墙?我觉得是元末的张士诚,你觉得呢?

谁最会修城墙?我觉得是元末的张士诚,你觉得呢?

如今我们出入城市,时间上真是十分随意,想啥时候出去就啥时候出去,想凌晨回来就凌晨回来,这在过去可是不可想像的,更是不可能的。

古代城墙高耸,城门晨启昏闭,就是早上到了时辰打开,该进的进来,该出的出去,晚上城门关闭,想出去的没出去,抱歉,今晚就出不成了,想进来的没赶上时间,对不住,也只好在城外过夜了。

总之,在过去,有城就有墙,没城墙简直无可想像,安全怎么办?管理怎么办?当然,最重要的是防御怎么办?敌人攻过来,一瞅没城墙,那真是叫乐开花啊,多省心呀,没城墙,何用攻城门?不用爬云梯,不用火攻,不费一卒一兵就冲进城去了。

所以谁不修城墙呀?想当年越王勾践跑到吴国给夫差当跟班, 越国以前的城修在会稽山里面,防守上有便利,但却不利于发展,如果想跟吴国争雄,必须建到中原地带。所以范蠡表示咱们不能再在会稽山关起山门过小日子了,要强大,必须搬到平原去。最终,选定了现在的绍兴之地。这里处于会稽山北麓,山对城呈环抱之势,又位于钱塘江南岸,有水,两边还有东小江跟西小江,前面还是大海,风水不错。

但是建城,单单有个好地方可不行。最重要的问题是:人家吴国让不让你修!当时越国已经是吴国的附庸,你附庸国去修高大的城池,到底怀着啥心思呢?所以,修大城,在吴国肯定通不过。于是,范蠡想到了一个办法,先在西边修一个小城。吴王一听越国在修城,赶紧派人去看,使者一看就笑了,这算啥城啊?这么小,也就是修个小游园吧。这个小城确实小,周长不过一千多米。春秋老话: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郭一般是七里,大概三公里。这还是早期时候,大家比较尊敬周礼。到后面,城是越修越大,像齐国的临淄,光是宫城就有七公里长,大城更长达14公里。

而越国这个小城竟只有一千多米,吴国使者放心了,回去汇报了,没啥大事,只是修个小游园。用小城迷惑吴国后,越国在小城的东边修了一个大城。吴国又派人来看,一看又放心了,原来冲着吴国的西北面没有城墙,等于大门洞开,对吴国肯定没防范心。事实上,吴国使者没留意大方面,越国这个大城虽然西北面没有墙,但西北方有一座山,越国是以山为墙,并且这个山上还建有一个飞翼楼,看上去是观景台,其实是一个军事瞭望台,吴国的一举一动,越国都看得清清楚楚着呢。后面的事情都大家都知道,越王勾践趁吴国夫差跑到黄池开诸侯大会、想当中原霸主的机会,从后面来了一刀,成功复仇。讲这个故事,就是想说明一下,在古代,谁不修城池呀,城墙太重要啦。

谁最会修城墙?我觉得是元末的张士诚,你觉得呢?

过去人们都筑城墙,也都重视修城墙,像朱元璋,一开始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策略让他站稳了脚跟,最后一步步取得了胜利。不过,我觉得最会修城墙当属跟朱元璋同时代的张士诚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盐贩出身的张士诚起兵反元,连续攻占了泰州、兴化等地后,从水陆两路进袭高邮,元参议军事纳速刺丁率军镇压,元军以火筒火箭予以重创,张士诚军死伤无数,尸体顺流而下。后张士诚军采取迂回夹击战术,反败为胜,纳速刺丁和三个儿子均阵亡。五月,张士诚军数次猛攻高邮城,元淮南行省左丞偰哲笃、高邮府知府李齐等官兵不敌,弃城而逃。1354年二月,张士诚于高邮称王。元帝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苟儿统兵攻打高邮,未克。后元枢密院都事石普请战再攻,被枪刺落马,又败。十一月,元丞相脱脱统诸王、诸省号称百万军马,从灭外围农民军到围困高邮,各种武器包括火炮都用上了,小小的高邮被百万军马如此攻打,守了几个月呢?3个月!

3个月是否攻下了?没有。因为元军内部矛盾,张士诚乘机反击,出城拚杀,元军溃败。

后来,收拾完陈友谅后,朱元璋开始把目标对准张士诚了,集合大军直杀张士诚的老巢平江(今苏州)。不过,人家张士诚把平江城墙修得坚固又坚固,平江城的葑门、虎丘门、娄门、胥门、闾门、盘门、西门、北门,每个门的城墙都极为坚固,全用大块条石混合糯米制成,城上还设置有固定的弓弩位。

朱元璋令常遇春攻虎丘门,徐达攻葑门,郭兴攻娄门,华云龙攻胥门,汤和攻闾门,王弼攻盘门,张温攻西门,康茂才攻北门,还安排仇成攻城西南,耿炳文攻城东北,何文辉攻城西北,真是把个平江城围成团,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攻打。

可是朱元璋攻了几个月呢?攻门、射箭、开炮,不同兵种协同作战日夜不停,但硬是攻了8个月,这才把平江攻陷。真是不容易呐。

朱元璋本人呢,也是十分注意修城的,他建南京城墙时,为了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打上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如果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将治罪,十分严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