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製片人蔣顯斌:走過七年之癢的紀錄片——《幸福定格》

專訪|製片人蔣顯斌:走過七年之癢的紀錄片——《幸福定格》

給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電影放映前,銀幕上曾出現這樣一句話“給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備忘錄”。CNEX在創辦初始給自己立下一個任務——十年拍一百部華人紀錄片。十年過去了,CNEX作為紀錄片製作的加速器,不斷推進華人紀錄片的拍攝和推廣,展映了近百部紀錄片。創辦者認為: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紀錄片擔任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在社會快速迭代的過程中,需要保留一些東西。有時,一部紀錄片未必會給我們答案,也許只是幫大家問了問題,用備忘錄的方式來敘述。希望這種記錄多一些,讓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有更多的參照。

專訪|製片人蔣顯斌:走過七年之癢的紀錄片——《幸福定格》

電影簡介本片主要呈現八對邁入婚姻殿堂、時間長短不一的夫妻生活對話,他們開誠佈公、質問對方日常生活中不會輕易觸及的話題。從結婚的原因到婆媳問題,從夫妻生活到生育孩子……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處境的夫妻,他們之間最真實的對談,將帶領觀眾再次反思自身對婚姻與幸福的定義。

專訪|製片人蔣顯斌:走過七年之癢的紀錄片——《幸福定格》

蔣顯斌——CNEX董事長暨共同創辦、新浪網共同創辦人

問答

專訪|製片人蔣顯斌:走過七年之癢的紀錄片——《幸福定格》

UCCA:CNEX每年影展都有不一樣的主題,那麼今年的主題“承諾與承擔”這把鑰匙,打開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事件呢?

蔣顯斌:我們有一篇回顧CNEX過去十年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提到一個比利時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是把銅絲和銅線扭曲成一個無形的狀態,然後用燈光把投影打在牆上,呈現出來的是一個很漂亮的英文手寫文字。當我看到這個藝術作品的時候,感觸很大。世界很多紛紛擾擾,有時我們未必看得懂,但是不是給它一個角度或者一個光影,它就有了自己的故事。那麼紀錄片是不是就是這個角度,這個光影呢?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紀錄片的觀影,對這個世界再多一些理解。所以每年我們都會挑一個大題目,第十年我們挑了“承諾與承擔”,也是回應我們十年前CNEX給自己定的十年拍100部紀錄片這件事。我們認為承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願景,但是真正困難的是承擔的過程。像婚姻一樣,大家說我願意,這是一個承諾,之後一起走過數十年的日子,無論沉重與否都需要去承擔,必須有責任來兌現承諾。我們想通過影片的放映來彰顯這次主題。

專訪|製片人蔣顯斌:走過七年之癢的紀錄片——《幸福定格》

《幸福定格》劇照

UCCA:《幸福定格》講述了8對夫妻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其中在婚禮進行的部分,應該也是婚姻最華彩的時候,影片卻用了黑白色調的畫面,而在夫妻日常溝通的時候,用的是彩色畫面。導演在設置的時候有怎樣的考慮呢?

蔣顯斌:拍紀錄片很多時候是一個意外的過程。這部影片導演拍了7年的時間。其實剛開始的時候並不是拍“婚姻”,而是拍“婚紗照”。七年前導演沈可尚剛剛結婚,經歷一個非常彆扭的拍婚紗照的過程。他發現社會上約定俗成,新人一定拍一個美美的婚紗照,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用商業行為炒作出一個幸福感受的假象?很多人結婚十年二十年以後,這些婚紗照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麼?他把這些問題帶到了七年的提案大會上。他的拍攝對象就是剛剛拍完婚紗照的新人,還有結婚20年左右的老夫老妻,然後把故事收攏到一起。但是七年過去了,導演拍攝的主題也從婚紗照上慢慢轉移到婚姻生活上面,對於婚後生活的關注遠遠超過了當時拍婚紗照這件事。

專訪|製片人蔣顯斌:走過七年之癢的紀錄片——《幸福定格》

《幸福定格》劇照

UCCA:這部作品是第一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最佳提案作品,對於參加提案的導演和製片人來說,你們最看重的是什麼?因為提案者只有15分鐘的提案時間,如何呈現作品和項目,讓大會相信他們的項目是值得被投資和製作的?

蔣顯斌:

在七年前的臺北提案大會上,除了CNEX還有很多國際上重量級的電影節買家。沈可尚帶著這部影片的片花,是非常早期的,展示的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婚紗照文化商業綜合體。所以從全世界的電視節、電影節的角度來看,這個主題是跟西方社會婚禮很不一樣的。西方社會的婚紗攝影,往往是發生在婚禮當天,新人和親友們合影,並不會提前去做(婚禮的)cosplay。越看不懂越覺得有趣,所以,從國際的角度來講,會有獵奇的心態在裡面。從中國人角度來說,我們照婚紗照是為了什麼,這個現象的捕捉打動了大家。

專訪|製片人蔣顯斌:走過七年之癢的紀錄片——《幸福定格》

UCCA:cnex在過去的十年完成了近百部華人紀錄片,那麼在下一個十年cnex怎樣擴大紀錄片的市場傳播與影響力呢?

蔣顯斌:紀錄片的定義不斷在向外擴延,隨著科技的發展,敘述故事的方法一直在變化。紀錄片彷彿有著一種責任,傳播和幫助構建對於世界的觀察,把知識類的東西和影像做一個鏈接。我們希望大家在看完影片之後,可以帶走一些東西,能夠構建未來。我們現在在發展實體空間,和網絡媒體一起做很多探索。接下來,想要打造一個類似紀錄片學院的機構。因為放映本身還需要有新一代的創作者能夠源源不斷的進來,運用新的科技和說故事的方法。我們期待用紀實影像來鏈接知識、回憶,甚至是梳理家庭關係。我們需要大量的跨界合作,比如在科技和商業方面,我們會和專業媒體合作,會吸引到不一樣的人進入到紀錄片行業。我們在放映紀錄片的時候,發現不同的主題吸引的人群是不一樣的,比如《幸福定格》放映的時候,走進來觀影的大多是結婚之前的準新人。所以我們覺得紀錄片很有趣,他在社會中是一個隱性,但是具備很強的連接性,與各界的人都可以構成很強的鏈接。所以我們在接下來的十年,會尋找這些鏈接,努力把他們形成一個網絡。

問答

專訪|製片人蔣顯斌:走過七年之癢的紀錄片——《幸福定格》

觀眾:導演是如何讓被攝對象能夠如此真誠的在鏡頭面前表現自己?七年的拍攝時間,中間一定出現了很多故事,導演是怎麼挑選,最後形成主線的呢?

蔣顯斌:沈可尚是一個很特別的導演,他會像朋友一樣,坐下來和你聊心事,這是他的本能,也是他的迷人之處。他會用一個看似無心實之有意的方式,來互相挖掘故事,他也很願意分享他的故事。所以大家看到這些夫妻願意侃侃而談,其實是減掉了他說自己故事的部分。他會先說他的經歷,之後對方就會開始講自己的事情。這裡的夫妻大多都是上班族,通常回到家把小孩哄睡著,都是十點以後了。所以導演很多時候十點才出機,兩杯酒下肚,大家就開始聊天。他一個人帶著機器去,跟一對夫妻一聊就是兩個小時,有時不是一次拍完,也許會聊幾次。這個過程不會很刻意很彆扭,導演是真的想聽你的故事。

專訪|製片人蔣顯斌:走過七年之癢的紀錄片——《幸福定格》

沈可尚導演

觀眾:我在看影片的時候發現,影片中夫妻的聊天的時候大多都用面對面對立的坐姿,是導演刻意安排嗎?還有導演現在還有沒有關注婚紗攝影的題材,之後我們有機會看到相關題材的影片嗎?

蔣顯斌:導演在講完自己的故事之後,會讓夫妻雙方對話,並不是三人聊天的方式,所以會看到夫妻面對面的對話狀態。一般這種狀態,聊天內容會談得比較深。導演應該是無意選擇,但是這種狀態又會呈現一個很好的張力。現在我們在製作一個短版電視的節目,大概60分鐘左右,內容就是環繞婚紗攝影的。到時候大家可以兩部影片連在一起看,應該特別有趣,像前傳和後傳一樣。

專訪|製片人蔣顯斌:走過七年之癢的紀錄片——《幸福定格》

觀眾提問

觀眾:這部作品的製片成本是多少?

蔣顯斌:七年很長的時間,大概100(萬)-200(萬)元之間。

專訪|製片人蔣顯斌:走過七年之癢的紀錄片——《幸福定格》

《幸福定格》劇照

觀眾:為什麼這部影片叫《幸福定格》,英文名字是double Happynes limited,中英文翻譯上,並沒有完全對應,是什麼用意?

蔣顯斌:這個題目是七年前導演在提案的時候定下的中、英文。因為當時的主題是拍婚紗照,這樣一個商業操作,所以英文中有一個limited,英語語境裡面有公司的含義。“幸福定格”也是婚紗照的意思。所以題目是延續當時理念,有一些反諷的意味在裡面。

七年,《幸福定格》終於問世,因為主題是婚姻,所以觀影的人大多是將要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侶和經歷過婚姻的夫妻。這部影片也從一個正在照婚紗照的新人,變成了度過七年之癢的“老”人。觀眾通過影片或提出問題,或尋找答案,展開了對婚姻的無限聯想。我想這也正是紀錄片存在的意義,通過別人的故事,來回味自己的人生和認知,並對未來有憧憬。希望讀者能親自走進影展觀看這部影片,不知道您對婚姻和紀錄片的願景又是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