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燈光指導 爾少平:一束光 一個人 一段電影人生

專訪|香港燈光指導 爾少平:一束光 一個人 一段電影人生

專訪|香港燈光指導 爾少平:一束光 一個人 一段電影人生

這個袋子上寫著我參與過的電影 ——爾少平

簡單的一句話卻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震撼。看著袋子上的電影名字,就像看到了香港和內地電影的發展史。他經歷過香港電影的黃金十年,舉手投足揮灑創意。也在逆境中成長,箇中滋味如影隨形。在嘈雜的片場,他就站在那裡,靜靜的感受鏡頭中每一絲光影的變化。他的工作並不張揚,但每個張揚時刻都無法離開他的渲染。三十多年來,他一直呆在幕後。見證著香港和內地電影的起起伏伏,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爾少平。

專訪|香港燈光指導 爾少平:一束光 一個人 一段電影人生

通過聊天,我能時刻感受到爾少平散發的獨特氣質。他平易近人,無論聊天對象是長輩還是晚輩,他都是那樣謙卑的態度。而我作為這個行業的晚輩,尚不能時刻保持。接觸之後,才體會到這樣性格的珍貴。寒暄之後,我們進入了正題,也進入了他的光影人生。

專訪|香港燈光指導 爾少平:一束光 一個人 一段電影人生

專訪|香港燈光指導 爾少平:一束光 一個人 一段電影人生

熱愛 不流於表面

“想做一名優秀的電影燈光師,首先要喜愛電影行業,還要有基本的功底。通過光線與色彩來對劇情表情達意。先進的科技日新月異,燈光器材及攝影機不斷的更新換代。如何去利用科技與器材做出最佳的效果。其實需要每個人仔細思考”第一句話給整個聊天定了調子,爾少平對於燈光的研究非常深入,從跟師傅學習到現在指導團隊工作。他每次看完劇本站在片場,腦海中都能浮現出真實的場景。他也希望後來者能夠用心去體會燈光,而不是浮於表面的簡單操作。他說開燈關燈每人都會,怎樣操作定位,省時,巧妙運用燈光做出美感動人的光效。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優秀的電影燈光師應該用畢生去悉心探究的。

關於電影拍攝中的流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好奇的。爾少平說“每部電影作品都有自己的一種風格,而每位導演對自己的作品都有明確的想法,攝影指導也會定出色調。經過與美術,攝影,導演的商討確定風格與色調。我們會以這為藍本。做出一份燈光佈置方案。”燈光師需要了解每場戲中的氣氛,創造出鮮活的影像。“電影藝術包含了攝影技術,燈光藝術,美學,造型,風格等等。有時因為資金,週期的限制,也要做一些取捨。如何做出取捨,就要與攝影指導,美術指導,導演以及主創團隊的溝通。”在片場,任何部門都不會獨立存在。只有不斷協同,不斷溝通才能完成最好的效果。燈光師在現場也要思考怎樣能夠達到導演的要求,統一方案,做起事來就事半功倍了。

專訪|香港燈光指導 爾少平:一束光 一個人 一段電影人生

入行三十多年,爾少平感受最深的就是燈光器材的更新換代了。看著燈光器材不斷更新,有更大功率的燈,還可以利用電腦控制操作,而且還能隨意變換顏色和效果。他從心裡感到開心,也在不斷學習跟上時代的腳步。“以前我們在組裡有幾盞2.5K的HMI燈具已經非常棒了,而且外景的日戲只能用些反光板來與太陽光抗衡,出來的效果自然不能與現在的作品來做對比。還會受天氣,陽光,雲霞等種種原因影響。”

他覺得現在的大功率的燈光器材應有盡有,還有LED燈具可以調節色溫。色紙也比以前用的少了有很多。戶外拍攝時利用吊車吊起大的蝴蝶布架來阻擋太陽光,控制光效就容易多了。

專訪|香港燈光指導 爾少平:一束光 一個人 一段電影人生

專訪|香港燈光指導 爾少平:一束光 一個人 一段電影人生

聊電影 談燈光

在劇組的日常拍攝中,布光的困難來自場景的環境與日照方向的影響。在拍攝周星馳導演的《功夫》時,有一個場景讓爾少平印象深刻,那就是豬籠城寨。因為場地朝向東,每天早班的拍攝只能先拍些朝東拍的戲份,這就嚴重影響了進度。爾少平和他的團隊最後決定在整個豬籠城寨樓頂起架子,用幾十幅40米×80米的蝴蝶布以威亞的方式把整個豬籠城寨包圍起來。然後在東面用黑布來擋住陽光,樓頂上布了十幾盞12K的燈做主光源。這樣就有效克服了自然光帶來的干擾,節省很多進度。

王家衛導演在拍攝《一代宗師》時,很多的街道日戲都是晚上拍攝。因為晚上拍攝不會被陽光,人流與噪音影響。但布光的工作量就大了不少,器材也用了很多。爾少平在兩旁的街道樓頂佈滿了大燈具,也算是自己的一次新嘗試。

一日為師 念茲在茲

專訪|香港燈光指導 爾少平:一束光 一個人 一段電影人生

爾少平和潘恆生

“初入行時跟隨過兩位攝影大師學習燈光,一位是鍾志文老師,另一位是潘恆生老師。得到兩位老師的悉心教導怎樣布光,我做事也比較主動,每次看完景後,會先繪製出一份場景的燈位圖。註明燈具與色紙,之後再拿去和攝影指導商討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加以改良進行調整,把自己的所想充分地呈現在大銀幕上給觀眾觀看。”爾少平回憶說:“鍾志文老師是從零開始教導我,學習到對燈光的理解。而潘恆生老師,教導我更加多的光影與色彩,利用色彩色調進行環境布光的層次。把氣氛和影像做出層次分明,尤其是利用色彩營造出自然的光效。”

雖然得到名師教誨,但個人努力也永遠是最重要的,爾少平也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這點。他記得潘恆生老師和王家衛導演都曾經對他說過這樣的話,“布光時要像跟女演員談戀愛一樣的感覺,把燈光視為自己的愛人,這樣才能布出漂亮的光效。”只要女演員的光做漂亮了,男演員的光自然好看。

每部作品都有它的風格與色調,正光,測光,反光,高光,低光每位燈光師都知道的布光理論。說起來很簡單,布光需要多年的經驗和實踐。在現場如何控制光比,色彩,燈具,是很考究的。

期許 壯大影視工業流程中最亮的一環

談到中國電影人嚮往的歐美電影,爾少平也有很多瞭解。在歐美電影工業裡,燈光部門是附屬於攝影指導之下的。定燈位,用什麼燈加什麼色紙都是有D.P來搞定布光方案。燈光師只是執行便可,但在中國,燈光師的地位和發揮空間就比歐美國家的燈光師寬泛多了。但也有些在外國迴歸的D.P還是習慣歐美的制度,自己來定製方案。

而對於香港與內地電影製作的流程,香港燈光師在電影的製作中沒有實際的主創名分。在內地燈光師也是主創團隊的一員,可以協助導演和攝影指導制定方案。

爾少平曾在三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提議過增設《最佳燈光效果獎》的建議,但遭到很多香港的攝影師反對,都說燈光是攝影指導所主導,不能增設這樣的獎項。但我想這是誰主導制定布光方案沒有衝突,誰主導誰領便可。希望不久的將來在電影獎項中有燈光類的獎項出現。

這幾年中國內地的電影日趨繁榮,對燈光師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聊天的結尾處爾少平也為新人送出了祝福,希望各位新入行的燈光師可以不斷自我充實利用現今的科技與設備做出更美好的光影世界,把燈光這行發揚光大,在不久的將來出現更多優秀的燈光師。一束光,一個人,一段電影人生。這就是爾少平,平淡,謙卑,在任何時候都對新鮮事物保持著學習的興趣。不過多暢想未來,只讓當下更加精彩。

專訪|香港燈光指導 爾少平:一束光 一個人 一段電影人生

天若有情劇組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