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字自「勤」來,中國末代翰林許承堯的書法之道

好字自“勤”來,中國末代翰林許承堯的書法之道

許承堯(1874 ~ 1946年),曾單名芚,字際唐、芚公、婆娑翰林,室名眠琴別圃、晉魏隋唐四十卷寫經樓等,徽州府歙縣人。近現代方誌學家、詩人、書法家、文物鑑賞家。二十一歲中光緒甲午科舉人,光緒三十年(1904)中進士,入翰林。辛亥革命後,應皖督柏文蔚聘,任全省鐵路督辦等職,後隨甘肅督軍張廣建入隴,任甘肅省府秘書長、甘涼道尹、蘭州道尹、省政務廳長等職。1924年辭官回京,同年由京返歙,從此絕跡仕途,在家鄉以著述終老,著有《歙縣誌》、《歙故》等。

好字自“勤”來,中國末代翰林許承堯的書法之道

先生工書,擅長漢隸,又以隸法入楷書,娟勁挺秀,深得唐人神髓。凡有所求,無不揮毫以應。晚年以老境日增,兼之物價飛漲,乃自訂潤例,稍收筆墨費,以示限制。當年黃賓虹還在上海的時候,曾代朋友求過許承堯書法,稱先生“法書近益渾古,海上書家已尠”;又,“得睹法書屏,華滋渾厚,純任自然,翁、劉未足擬也,敬佩無似。”(均見1933年中黃賓虹致許承堯信)黃賓虹認為許承堯的書法渾古、自然,不要說當時上海很少有他的水平,就是當年的翁方綱、劉石庵也很難與之相比,他們就缺在許承堯的那份古味上。黃賓虹學養深厚,也不作無謂之溢美詞,他對許承堯書法的評價很高,當然自有道理。

好字自“勤”來,中國末代翰林許承堯的書法之道

許承堯的大字隸書主要取法於漢隸,在廣臨漢代名家的同時,更多的趨向於無波之隸,尤如西漢的五鳳、鹿孝、萊子侯封田、開通褒斜道等刻石,因為這些早期隸刻都很少有以後的蠶頭燕尾。他的老師汪宗沂很早就得到五鳳刻碑等無波古拓,並通過反覆摹寫,深入研究,許承堯有與此同好的欣賞趣味。當然許在廣泛吸取漢隸營養時,還借鑑了清代的一些隸書,如鄭簠、伊秉綬、何紹基等。故其大字隸書無不結體雄厚穩健,雍容大度,古味盎然。他的行楷在漢隸的基礎上,兼取顏真卿的豐骨、魏碑的稜方和寫經的平和,匾方結體,不失靈動,不甜不媚,超然物外,隨和中多具法度,自成一格。欣賞許承堯書法,既有鶴嗚山皋、空谷足音之感,更有退骨還父、退肉還母之慨。

好字自“勤”來,中國末代翰林許承堯的書法之道

許承堯有很高的美學見解,比如就隸書所追求的古拙、質樸、渾厚、大氣,然而理想的實現,還要靠大量的書法練習,為此他有一詩記苦練體會:“學書尚氣勢,諮汝力屈鐵。十年黑池水,不解漢人拙。今晨偶得之,冥想會一瞥。凍墨曝晴簷,曠然入閒悅。”又見到東漢建初年間的一塊買地石刻,因為無後來的隸書燕尾之做作而有天然之趣,讓他高興不已,有詩為證:“弟兄買地作此券,遙遙東漢建初年……未鑿天真猶渾樸,無波神力自蒼堅。”這都是他追求的目標。

好字自“勤”來,中國末代翰林許承堯的書法之道

 有位朋友子女向他學習漢隸,他開出的方子:“漢分不外逆入中鋒,沉著洞達,下筆須重則力透,用意須留則味厚,精思博覽勤習,自可有成”。精思、博覽、勤習,這正是許氏書學的寫照,也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門。

好字自“勤”來,中國末代翰林許承堯的書法之道

從許承堯留下的1933年日記可知,他每天都在寫字,也常臨帖,有寫得順暢的愉悅,也有寫得枯澀的惆悵,他有常人快樂與痛苦,然而就在這樣不斷地追求下,達到理想的境地。

好字自“勤”來,中國末代翰林許承堯的書法之道

晚年許承堯的書法,已有了相當地位,尤其在家鄉,可以賣字貼補家用,正如他有信於黃賓虹:“弟近年喜一切如昔,粥書為活,所入足供食用。……弟時發痰病,若無病時,則工作與中年同,日能作屏對十餘件也。”因為生前書寫之多,儘管歲月遷延,他的書法作品這二十多年來還是不斷地被發現,並不斷在拍賣會上贏得很好的價格。

好字自“勤”來,中國末代翰林許承堯的書法之道

 中國書法從“二王”以後,經過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以及元代趙孟頫的復古和明代董其昌的精緻,可謂登峰造極,一直到鄧石如、陳洪綬、何紹基以及近代康有為等力開碑學,才為中國書法又生氣象。許承堯處於清末民初,正趕上了這場中國書法變革和轉折時期,他在有了相當唐楷的基礎後,又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碑學之路,其間又融入了寫經的況味,才造就了他後來的書法氣象。

好字自“勤”來,中國末代翰林許承堯的書法之道

好字自“勤”來,中國末代翰林許承堯的書法之道

好字自“勤”來,中國末代翰林許承堯的書法之道

好字自“勤”來,中國末代翰林許承堯的書法之道

好字自“勤”來,中國末代翰林許承堯的書法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