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的手,了解一下指紋如何進入了刑偵科學的視野?

提起指紋,人人都有。它由長短不同、粗心不一、形態各異的紋線組成,分為“弓形”、“箕形”和“鬥形”這三大類,另外包含著很多的“小點兒”、“小眼兒”等等。

我們已經很習慣了在文書上按個指紋,讓它代表自己。刑事案件的偵查中,如果發現了犯罪分子的指紋,那這個人離監獄就不遠了。沒有人會懷疑把指紋當成證據的案件,把指紋當成證據是那麼理所應當,也是那麼的可靠。

看看你的手,瞭解一下指紋如何進入了刑偵科學的視野?

可是,指紋如何走入了刑偵技術呢?

1880年10月28日,福爾茨醫生在英國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說他研究和發明了一種技術,可以使肉眼看不見的、由毛孔的油和汗產生的“隱性指紋”顯影。他曾在日本讓一個小偷落網,因為這個小偷在窗框上留下了一個看不見的指紋。但是,馬上有一個叫赫謝爾的官員站出來說,他早在擔任孟加拉的行政長官時就用“指紋鑑定”的方法,揭穿了許多冒領養老金的“騙子”,他才是指紋鑑定技術的發明者。為此,英國的學術界吵翻了天。

這時候,一個默默無聞的巴黎警察局的“小職員”早就悄悄地取得了一項世界領先的成就:積累了數千張從犯罪現場找到的和從疑犯身上取得的指紋記錄卡片。這個是事實使他無可爭議地成了“罪犯指紋鑑定之父”。

看看你的手,瞭解一下指紋如何進入了刑偵科學的視野?

這個小職員叫貝蒂榮,從小家境貧寒,幾次不得不因為貧窮輟學。但是個性倔強,多次被老闆炒了魷魚。直到20多歲的時候才在巴黎警察局找了一份臨時工——檔案管理員。生性孤僻、倔強的他,在這個枯燥無味的工作中如魚得水,在大量的從犯罪現場收集來的各種各樣的物品中,找到了樂趣。尤其是在放大鏡下看到那些指紋顯現除了美妙的紋路的時候。

經過多年的努力,貝蒂榮漸漸地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指紋記錄資料庫,還建立了初步的指紋分類

1882年,法國警方利用他的資料庫,迅速抓到了一個謀殺案的疑兇。這個案件成為歐洲第一個用指紋證據來解決的謀殺案件。貝蒂榮也從一個臨時工晉升為正式警察。

可是,由於貝蒂榮缺乏學術基礎,沒有能夠對“指紋學”更深入的研究,轉向了另一個方向——“人身測量法”來抓捕罪犯,包含11個參數來確定誰是“真兇”,據說,誤差只有2.86億分之一。但是這種方法在美國一個案件中遇到了致命的挑戰。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長的居然一模一樣,身高、體型等11個參數都相同,實在是沒有辦法判斷,最後還是指紋解決了這個問題。

就在這一年,英國的愛德華·亨利勳爵出任了倫敦警察局的局長,他在貝蒂榮和其他人研究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指紋分類系統。他的指紋學理論在世界上一直沿用至今。

看看你的手,瞭解一下指紋如何進入了刑偵科學的視野?

指紋鑑定成了現代“司法公正”的強有力的支柱,“兩個人不可能有相同的指紋”促進了刑偵科學的巨大發展。

其實對指紋的特性,中國人是認識最早的,用壓上手指凹痕的火漆作為重要信函的封條,就是對指紋特性最形象的運用,只可惜不同的司法理念耽誤了讓中國人成為刑偵科學的“指紋之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