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鑑99年下關寶焰沱引發的思考:普洱茶」越陳越香「的說法太片面

下關寶焰沱又被稱為“蘑菇沱”、“班禪沱”,因其獨特的火焰標識以及良好的口感,深受普洱茶市場的追捧。

品鑑99年下關寶焰沱引發的思考:普洱茶”越陳越香“的說法太片面

▲寶焰牌下關沱

近日,國家高級評茶師、旗艦店“普洱藏家”掌櫃、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魯文鋒老師,曾拿出珍藏的1999年下關寶焰沱與茶友分享。

魯文鋒老師在武漢普洱茶界頗有名氣,自1998年進入普洱茶領域,成為普洱茶大家白水清先生的嫡傳弟子,歷年藏有百年宋聘號、1950年代紅印圓茶等古董茶,如今將多年研究老茶心得,整理發佈在工-眾-號:普洱藏家。

品鑑99年下關寶焰沱引發的思考:普洱茶”越陳越香“的說法太片面

▲魯文鋒(右)及師父白水清

一、下關寶焰沱別名的由來

下關寶焰沱最早生產於民國初年,曾作為邊銷茶長期銷往藏區,成為藏區人民日常離不開的飲品。

寶焰沱的根部有一個手柄,據說這麼做,一是為了方便長途貨運時,利於茶葉的呼吸和通透,二是方便藏民們在敬獻哈達時,還能手握緊茶的手柄獻給尊貴的客人。由於整個寶焰沱看起來像蘑菇,又被稱為“蘑菇沱”。

品鑑99年下關寶焰沱引發的思考:普洱茶”越陳越香“的說法太片面

▲普洱藏家珍藏·99年寶焰牌青沱

1967年,下關寶焰沱因外形不適合機械生產而被“磚茶”取代,就此停產。及至1986年,十世班禪大師訪問下關茶廠,提出恢復這一傳統緊壓茶的生產,寶焰沱才得以恢復生產。這也是“班禪沱”得名的由來。

二、1999年下關寶焰沱開湯品鑑

普洱藏家珍藏的1999年生產的青沱,經過了近20年的轉化,表面的青色已經完全轉為紅褐色,有光澤,證明倉儲良好。

品鑑99年下關寶焰沱引發的思考:普洱茶”越陳越香“的說法太片面

▲普洱藏家珍藏·99年寶焰牌青沱

從外觀看,1999年下關寶焰沱,茶料條索清晰無受潮痕跡,無蟲蛀黴變現象,彰顯幹倉正常存放的優勢。沱茶用料一般,表面已略鬆散,內飛完好、字跡清晰。

取12克茶樣,選用農夫山泉水,以日本老鐵壺煮沸後,洗壺溫杯,投入樣茶,第一遍潤茶後倒掉,前8泡即泡即出,之後每泡都延長5秒出湯。

品鑑99年下關寶焰沱引發的思考:普洱茶”越陳越香“的說法太片面

▲普洱藏家珍藏·99年寶焰牌青沱茶湯

茶湯口感圓潤飽滿,略顯不足的是回甘和層次感稍弱,這是寶焰沱的原料和配方先天決定的。再次證明了原料的選擇對茶品質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三、品鑑1999年下關寶焰沱後的思考

普洱茶“越陳越香”的說法沒錯,但有一定的前提,比如,茶原料底子不錯、倉儲條件不錯,等等。

品鑑99年下關寶焰沱引發的思考:普洱茶”越陳越香“的說法太片面

▲普洱藏家珍藏·99年寶焰牌青沱茶湯

如果不理會茶料本身的優劣、存放環境的好壞,只一味強調陳化時間的長短。我們只能認為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商業手段:用“年份”這一外行也能辨析的指標,忽悠你多買茶多存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