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最寬闊的生命實踐

電視劇《百年虛雲》裡有這麼一個情節:年輕的虛雲法師居住在巖洞,吃的是松毛青草,喝的是山泉清水。幕天席地,不食人間煙火,在山上自得其樂地吟誦道:

“居山好,居山何以好?起時日高睡時早。山中軟草以為衣,齋食松柏隨時飽。臥崖龕,食枕腦,一抱亂草以為襖。面前若有虎狼到,一陣風來自掃了。”

這時,一位老藥翁隨著音樂緩緩走來,對道:“居山好,居山好,名韁利鎖斬斷了。一日一餐四時衣,慈悲喜捨忘記了。居山好,居山好,七情六慾參空了。茫茫人海苦難多,只圖自己清閒了。”

融入最寬闊的生命實踐

虛雲聽到,不覺一震,坐起來問道:“上座,請賜教。”老藥翁說,“修行人,問你一句,你深山苦修,可曾證得三藐三菩提波羅蜜耶?”虛雲認為自己沒有,並請老藥翁為自己找一條明路。老藥翁請虛雲到天台山找融鏡法師。虛雲到了天台山,才發現那位老藥翁就是融鏡法師。

這段故事告訴我們,修行不是避世修煉,佛法在生活,在實踐,在心地,離開了生活,那所謂的佛法是空洞的,是虛幻的,是水中月,鏡中花,是空中樓閣,脫離了生活,佛法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所在。

第一次在《百年虛雲》裡看到上面那個故事的時候,覺得很感動,轉眼就又拋到九霄雲外, 現在重溫這段故事,不覺又有了很深的感悟。生命的本質,是一種傳承,是一種接力,是一種薪火相傳,是一種同願同行。所謂的禪法,不僅僅是個人生命的成就,更是一種與世界的悲歡與共。正如那句老話: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投到大海中就不會乾涸了。

融入最寬闊的生命實踐

所謂的風雨兼程,不僅僅是自己在磨礪中成就,更是與這世界的同願同行;所謂的不即不離,就是在生活中覺悟,在覺悟中活出更幸福、更快樂的生活,是要在事相上更好的融入生活,融入大眾,大眾分享,大眾成就。

那些所謂的智慧,需要在風雨中磨礪;那些所謂的悲心,更需要在苦難處生起;那些所謂的禪法,更需要用生命去實踐,用勇氣去傳遞。

什麼是世界?只是一種心地的呈現。什麼是生活?只是一種心地的妙用。什麼是生命?只是一種心地的成就。什麼是禪法?慈悲喜捨,自在無為,無礙灑脫。茫茫人海苦難多,那就去努力改變,改變心地的秩序和氛圍。

成就生命的解脫,成就生命的自在,成就生命的寬闊,成就生命的幸福,所謂的禪法,是一種最寬闊的生命實踐,是一種最堅毅的不離不棄、努力向前。那些所謂的解脫眾生,最後解脫的不過是我們自己,是自我內心的圓滿。

融入最寬闊的生命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