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深圳大鵬所城——尋找鵬城的歷史記憶

追溯歷史 探索起源

大鵬所城,位於深圳市東部龍崗大鵬新區大鵬鎮鵬城村,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它是明清兩代中國南部的海防軍事要塞,有著600多年抵禦外侮的歷史,湧現了賴恩爵、賴信揚、賴恩錫、劉起龍、劉黑仔等一批傑出的民族英雄。賴氏家族是深圳歷史上的最旺家族,“三代五將”為中國歷史之罕見,當地有“宋朝楊家將、清代賴家幫”之美譽。深圳今又名“鵬城”即源於此。

一村一史深圳大鵬所城——尋找鵬城的歷史記憶

清初大鵬所原設防守千總一員,兵三百名。順治十三年(1656)歷史城牆新安縣知縣傅爾植奏請改設大鵬所防守營,官兵五百名。康熙七年(1668)並大鵬所防守營入惠州協,歸惠州協副將管轄,時該營官兵凡四百員名。康熙四十三年(1704)改大鵬所防守營為大鵬水師營,官兵九百三十一名。防所大炮共一百六十八位。雍正四年(1726)裁遊擊,改設參將一員,添設外委千把總七員,改隸廣東水陸提標統轄。嘉慶十五年(1810)水陸區分,廣東增設水師提督,駐虎門,設五營,大鵬為外海水師營,設參將一員,兵額八百名。道光十一年(1831)以該營所轄之洋麵寬廣,難於防衛,遂分設左右二營。左營即原大鵬營,兵額五百零五名,右營駐東湧所城,兵四百八十二名。道光二十年(1840)以鴉片走私盛行及英人威脅日大,遂將大鵬營提升為協,增設副將一員,移駐九龍。咸豐十年(1860)九龍地區轉歸英屬,大鵬協所轄部分臺汛位英界內,故被廢置。同治八年(1869)該協左營實存兵四百三十名,右營實存兵三百二十名。光緒二十四年(1898)英人租界新界及離島地區,該協所轄汛臺內全位英界內,故亦被裁設。光緒二十五年(1899)九龍寨城內之清朝官兵被英軍驅逐,該協兩營故亦被裁。

一村一史深圳大鵬所城——尋找鵬城的歷史記憶

歷史遺址 感受悠久的歷史人文

位於古城南門街內,是一座清代中葉典型的四合院建築群,是清道光年間福建水師提督劉起龍將軍的府第。該府第呈不規則梯形,東牆長18米,西牆長30米,寬30米,計建築面積510平方米,門首橫額匾題“將軍第”三個楷書。將軍第平面佈局為側門內進,當心間為住宅,三進三間,二廳一天井六廂房。左為後院,內有前後廂房四個,天井一個。前有長廊,當心間與後院有門相通,地面鋪磚。牆石腳青磚結構,木架樑、石柱礎。屋頂結構為硬山頂,中有灰脊,簷板雕刻花鳥草木、人物故事等題材畫。

一村一史深圳大鵬所城——尋找鵬城的歷史記憶

據記載:“大鵬倉與永盈倉同設,萬曆十四年(西元一五八六年)建倉厫一座。”“大鵬倉大使署在大鵬所城內,與永盈大使同設,崇正十五年(西元一六四二年)裁汰,久廢。”“大鵬所屯倉在縣丞署東,康熙八年(西元一六六九年)原建二間,雍正十年(西元一七三二年)增建六間,續建三間,歸縣丞管轄。”清嘉慶舒懋官《新安縣誌》卷七建置略廢署;及同書卷二十政經四倉貯條。

一村一史深圳大鵬所城——尋找鵬城的歷史記憶

後宮位於大鵬街道鵬城正街,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5年)。是祭祀海上保護神—天后的廟宇。天后宮佔地200多平方米,共分三進,門前13級臺階,走廊立著兩條花崗岩園柱,高盈丈,徑近尺,精雕細琢。門婁紅匾上鐫著“天后宮”三個斗大的漆金體行書。門兩側刻有一聯:萬國仰神靈波平粵海,千秋綿俎豆澤溯蒲田。500多年來,天后宮香火鼎盛,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為天后生日,且每隔五年舉辦一次隆重的“打醮”活動。相傳清代名將劉起龍和賴恩爵以及大鵬營的參將、守備、千總等軍官常到天后宮拜祭。

一村一史深圳大鵬所城——尋找鵬城的歷史記憶

煙墩遺址

據史書《新安縣誌.兵刑志》記載“野牛墩、大灣墩(又名大坑墩)、舊大鵬墩、水頭墩、疊福墩,以上五墩每墩駐守旗軍五人,大鵬所拔。”大鵬所城歷史上有疊福墩,大灣墩,水頭墩,舊大鵬墩,野牛墩。

疊福墩:位於大鵬鎮鹹頭嶺村東北求水嶺的山坡上。“疊福墩”亦名“疊福烽堠”,明洪武年間置。墩臺呈方鬥形,用石頭壘砌,附近發現有瓦片遺物。築在高約250米的山頭上,可觀察整個大鵬灣洋麵,王母、葵衝等地在其俯瞰之下。

野牛墩:位於今大鵬嶺澳核電站東面的山頭上,可俯瞰大亞灣龍歧澳的入口。“野牛墩”也名“野牛角烽堠”,明洪武年間置。其形狀、規模大小及建築材料和構築方式同疊福煙墩。

大灣墩:位於大鵬街道大坑南濱海的山崗上,當地人稱煙墩山。現墩臺東、北均屬於大亞灣核電站範圍。墩臺築於高100米的山崗上,南臨大亞灣龍岐澳,可視察整個龍歧澳。“大灣墩”也叫“大坑烽堠”,明洪武年間置。為圓臺形磚土結構,上部有一深圓坑,並有一缺口作為風門,門開向西北,墩臺周圍砌磚。現今墩臺尚存,保存較好,也是離大鵬古城最近的一個墩臺(約1.5公里)。

水頭墩:位於南澳鎮水頭沙村北邊海拔180的英管嶺山咀上。“水頭墩”也名“小頭烽堠”,建於名洪武年間。墩臺為圓形,用粘土與小石塊築成,十分堅固。東面有一米的缺口為風門。其東北面一米處另有三個小圓墩臺。

舊大鵬墩:位於南澳街道西涌狂芒山頂,五個墩臺一子排開,其形狀、規模大小及建築材料和構築方式也類似疊福煙墩。站在墩臺上東可望柴鞋角、西可望牛奶牌。

碉樓

位於王母村黃桐山,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3年),後屢有增建,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主體建築為三進二座結構。後廳祖堂木刻保存十分完整,其規模和精美。大宅東南有一高達數丈,形若古堡城碉古樓,古樓直聳雲霓,氣勢雄壯。古樓四壁設有望窗和“炮眼”多處,為清代鍾氏大宅的防衛設施。樓頂為拱形,四面滴水,套瓦重簷,飛桷流丹。朝東的簷下有“天一涵虛”四個斗大蒼勁雄健的歐體楷書。主樓內原有3層木板棚,均由粗大的杉木架設,可惜早被拆去。整座古樓牆基為花崗岩條石砌築;牆垣據說用濃灰沙拌糯米飯舂成,極是堅韌。

一村一史深圳大鵬所城——尋找鵬城的歷史記憶

鹹頭嶺村

位於海邊沙提上,西南至東北長120米,西北至東南長110米,遺址面積約13000平方 民居米。1981年深圳博物館在考古調查中發現,1985年、1989年及1997年分別進行過3次發掘。發掘面積共1241.5平方米。遺址堆積分兩層:第一層,鬆軟的黃褐色沙質土,出土繩紋陶片和現代瓷片、鐵器等遺物,屬近現代擾亂層。第二層,灰褐色沙為主,含極少量土質,鬆散。出土大量陶器和瓷器。陶器屬灰陶系,夾砂陶佔96%以上,泥質陶很少,分白陶和灰陶兩種,製作非常精細。紋飾以繩紋為主,還有劃紋、水波紋、編織紋、幾何形壓印紋等。器類有釜、罐、盤、圈足盤、盆、缽、碗、筒形器、器座等。石器有磨製石器、打製石器和天然工具。石料為石英岩、沙岩和板岩。鹹頭嶺遺址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沙丘遺址中最重要的一處。鹹頭嶺遺址的年代距今約7000年。

獨特民俗

大鵬話

初聽是白話和客家話的混合體,雖然在語音、語法、詞彙、措辭等方面和廣州話很接近,又有和客家話類似的地方。大鵬話至今還保留一種獨特語調,當地人稱“千音”。因為所城原因,來自北方的將士及家屬和當地人在交往中逐漸形成當時的“普通話”,也就是後來所謂“軍語”。

婚俗

大鵬婚俗的基本程序與其他地方差不多,只是有的過程不同於其他地方。“九”字凡是以記數的以九字為吉利,寓意長久。做衣服要九套,做鞋子做九雙。“哭嫁歌”女子出嫁前往往要唱哭嫁歌,從上午到半夜,由伴娘陪著,邊哭邊唱。內容有父母養育恩,兄弟姐妹情,孝敬公婆禮,敬重丈夫義等。少則哭三天,多則哭七天。“對歌”鬧洞房要對歌,男方的歌手在屋內,女方的歌手在屋外,一方提問一方答,要問得對方無語可答。男方要設宴招待雙方歌手和親朋。“拋路引”新娘坐著花轎向新郎家行進時,伴娘每隔幾步就扔下一小段紅繩子,叫作“路引”,意思新娘回孃家不會認錯路。“辟邪”在迎親隊伍到達新娘家的村口或者家門口時,新娘母親親自點燃一堆熊熊大火,迎親者必須從火上跨過,燒過邪氣,才可以迎親。

山歌

對唱山歌是大鵬民俗的一大特色。歌詞的內容含概非常廣泛、豐富,曲調特別優美。人們在田間勞作、上山砍柴、行走路上、村頭院落都可以對歌,有的是流傳繼承,有的是即興而作。一。甲:愛唱就唱吆,唱出日頭對月光,唱出麒麟對獅子,唱出金雞對鳳凰。乙:也野,(什麼)什麼上嶺尾拖尾?也野,(什麼)唱出海南歌?也野,(什麼)著出花衫領?也野,(什麼)石上曬綾羅?甲:孔雀上嶺尾拖尾,畫眉唱出海南歌,斑鳩著出花衫領,鷓鴣石上曬綾羅。二。(問)什麼上嶺尾拖拖?什麼唱出海南歌?什麼捉出花衫領?什麼石上曬綾羅?(答)孔雀上嶺尾拖拖,畫眉唱出海南歌,斑鳩著出花衫領,鷓鴣石上曬綾羅。

風味小吃

元龍、喜糕、煎丸、粽子、豆腐花、發糕、紅茶果、菜頭角、海膽盎等。

文化

大鵬城的原居民說大鵬話或者寶安客家話。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農民會慶祝牛神節,這一日原居民感謝牛一年的工作。

大鵬太平清醮有幾百年歷史,五年一屆,以頭尾五年計(實際即四年一屆),主祀天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斷,至1980年代後才復辦,並於2007年以“大鵬追念先烈習俗”的名義列入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村一史深圳大鵬所城——尋找鵬城的歷史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