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將「人心」作爲企業經營的基礎

進入1994年,稻盛先生的筆記本,已經記錄了8800條人生體悟、工作和經營要訣。那年正值京瓷創業35週年,在時任社長伊藤謙介的建議和直接努力下,這8800條被提煉為78條,連同“京瓷的追求目標”和“做一名優秀的領導”發佈為《京瓷哲學》手冊。

稻盛和夫:將“人心”作為企業經營的基礎


作為稻盛哲學的結晶,這78條“京瓷哲學”的第一綱第一目“提高心性”,是京瓷哲學的基石。“提高心性”的第一條是“與宇宙意志相和諧”,第二條是“愛、真誠及和諧之心”,第三條是“以純潔的心靈描繪願望”。這三條,形成稻盛哲學三大基石。再加上第四條“必須始終保持謙虛”,就構成稻盛先生所謂具有優美語感的四重奏。

將“人心”作為企業經營的基礎


稻盛哲學將人心納入企業經營,本質上是企業版、現代版的心學,可以稱之為“經營心學”。稻盛一直在用心經營企業。與此同時,讓心靈變得更加純潔,經營也隨之拓展。

作為企業家創立的心學,其表現形態與展開邏輯,完全是實踐導向的,其具體內容如下:

將“人心”作為企業經營的基礎。在解讀京瓷哲學時,稻盛指出:在“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的成功方程式中,“人心”就是“思維方式”,而“熱情”,也是“人心”所生。由此可見,人心有多麼重要。

稻盛先生說,自己是理工科出身,但並未持有科學萬能的思維方式。從年輕起,他就認為“人心”要比科學技術更為重要。在踏入社會後,他也一直沒有動搖過這種“重視人心”的思維方式。也正因為如此,在他的演講中,有關“人心”的內容往往佔了很大的比重。

稻盛說:“如果企業家心靈清澈,則企業經營便會順利且穩定。所謂‘提高心性’,即一心向善、美化心靈。這是一個人的人生旅程和經營事業都邁入良性軌道的原動力。”

心靈結構與提高心性方法。2010年,在第18屆世界盛和塾大會上,稻盛先生就如何提高心性作了主旨發言。他講道:“螃蟹打洞,不過蟹殼大小。經營者的‘器量’,即他的人性修養、人生觀、哲學、思維方法或者人格決定著所能取得的業績。”這就是“心性”與“經營”之間的關係。

稻盛先生提出了一個簡化的心靈結構圖。在該圖中,“真我”和“自我”共處於一個同心圓中。他指出,可以根據“利他利己”比率確定一個人的人格水平。


稻盛和夫:將“人心”作為企業經營的基礎


稻盛和夫心靈結構圖


於是,提高心性的過程,就是減少利己、擴大利他的過程。與此同時,依據利他利己的比率,將哲學不同程度地落在心地。為了便於職工踐行,不少塾生企業提出了調整人格比例的次序。


稻盛和夫:將“人心”作為企業經營的基礎



工作心學——稻盛禪。稻盛在上小學之前,就在鹿兒島老家開始了隱蔽唸佛。他用鹿兒島方言吟誦“南無阿彌陀佛”,讀作“南曼、南曼”,並說“謝謝”的習慣延續至今。從小的薰陶,加之日本的文化背景,稻盛後來閱讀最多的書籍,就是佛教經典,如他常常引用的《佛教聖典》、《坐禪和贊》。

創建京瓷時,經出資人西枝一江介紹,他結識並時常拜訪禪宗臨濟宗元福寺住持西片擔雪法師。稻盛65歲時短期出家,獲得禪宗僧人資格並完成了託缽、大接心等修行。不久,西片擔雪法師對他說:“你削髮出家體驗了這種感覺後,還是要回到現實社會的,為社會做出貢獻才是你的佛道。”這就是禪宗的實踐精神,正如元福寺山門匾額所書“江湖道場”,道場在江湖,在生產經營第一線。

稻盛對禪宗浸染之深之久,自然使禪學成為其哲學的深厚底蘊。稻盛在經營實踐中的禪修,客觀上已經建立了其獨特的“稻盛禪”。

關於工作與禪行的關係,稻盛有如下明確而精闢的論述(見《京瓷哲學》,東方出版社2016):

貫徹完美主義,認真努力,埋頭苦幹。如果能像這樣堅持三五年,甚至十年,就能逐漸探明事物的本質。這與禪宗僧人通過坐禪尋求開悟的方式殊途同歸。

換言之,“認真努力地從事一項工作”是一種修行。在埋頭研發精密陶瓷和努力經營企業的過程中,我就有這種感覺,自己似乎抓住了事物的核心。即使看起來是枯燥無味的事情,也要把它看作上蒼賦予自己的天職,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這樣鍥而不捨,不懈努力,真理一定會顯現。

為了看破現象想要告訴我們的真理,那麼映射出這種真理的我們心靈這面鏡子必須純粹透明。如果我們心存雜念,或者持有某種先入觀念,那麼就不可能如實接受現象想要告訴我們的真理。

也就是說,稻盛先生經由科學創造的專注,進入了無雜念的禪定狀態,迴歸本心,從而“心純見真”,發現了精密陶瓷和經營領域,乃至人類社會的真理,進而成為縱論人類問題的哲學家。

稻盛工作禪的核心是:全力工作除妄念、妄念既除純心性、心純見真績不凡。

經營就是經營人心,經營信心


稻盛哲學的“心”有兩大範疇:第一叫佛心,是心性之心,它的核心在於純,是與宇宙意志相和諧的心性;心的第二個範疇叫儒心,是關係之心,可用儒家最核心的概念“仁”來概括,二人為仁。儒心,就是企業與員工關係的定位。

心性管理。心性管理的核心是“作為人何為正確”這一稻盛哲學經典命題。在京瓷,心性管理的機制主要是“人事教育與評價制度”。京瓷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人事評價的視點,都依據“成功方程式”,而該方程式的第一項就是“思維方式”,也就是“人格”或“心性”。人事評價的結果,會用於升級、加薪和獎金。

京瓷教育體系的第一項,就是哲學教育。通過哲學教育和幹部的率先垂範,達成哲學共有。

哲學教育的作用,在重建日航過程中,再次得到驗證。稻盛說:“日航破產後留下了32000名員工。我認為,必須把他們的心凝聚起來,用相同的思維方式,統一他們的工作態度。”僅靠徹底的哲學教育,日航的業績就奇蹟般得到了V字形反彈。

心本經營。稻盛先生說:“京瓷剛剛創立的時候,無資金,技術不登大雅之堂,唯一能夠信賴的只有人的心,28名職工之外,再無本錢拼搏。想要公司順利發展就只有建立一個真正心靈相同的集體,擁有彼此信任的同伴,彼此信任的心。只要集體中都是這樣的人,想必就可以承受任何辛勞吧!”

心本經營的內涵,可以歸納為:“人之外無憑”,“人之本在心”,“心之間靠信”,“信之要在真”。與“以心為本”相輔相成及關聯的哲學條目還有,“以大家族主義開展經營”、“重視夥伴關係”及“貫徹實力主義”。

稻盛創業初期的救命稻草,是依靠人心。可是“人心”太抽象,於是稻盛就在想,最能團結和凝聚人心的因素是什麼?他最終發現“家族的紐帶”,並提出了“以大家族主義開展經營”。稻盛認為,在西方公司法意義下,企業家對於公司的責任是有限的,而家庭成員之間“血濃於水”,具有生死與共的無限責任。同時,為了避免基於家族溫情的依賴思想,稻盛又提出了“貫徹實力主義”。

為了真正落實“大家族主義”,稻盛提出了“重視夥伴關係”的經營哲學。稻盛通過讓全體員工擁有股份,使他們明白“每個人都是公司的股東,每個人都是負責公司運作的合夥人,大家必須齊心協力、努力奮鬥”。夥伴關係的制度保障,必須是員工持股,無論什麼形式或制度安排。

企業經營,人財物、供產銷,諸多要素和過程,最關鍵的就是人心。經營就是經營人心,經營信心,主要是員工對企業的信心、以及顧客對企業的信心,最終建立牢固的信任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