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平治」劉喜堂:加快構建新時代兜底民生保障體系

「学思平治」刘喜堂:加快构建新时代兜底民生保障体系

加快構建新時代兜底民生保障體系

學思平治

「学思平治」刘喜堂:加快构建新时代兜底民生保障体系

★★★★★

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秉持社會政策要託底的政策思路,政府盡責,堅守底線,加強基層薄弱環節,切實兜底、兜牢、兜好民生底線,有效防範衝擊社會道德和心理底線事件發生,是各級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所謂兜底民生保障,是指由政府為困難群眾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維護其基本生存權利,免除生存之虞。兜底民生保障是民生保障的底線和優先發展層次,是政府的基本責任和重點任務。兜底民生保障體系建設應以社會救助制度為主體,以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為基本原則,保障人民群眾最低層次的基本生活需求。

打造分層次、分類別的梯度救助模式。統籌使用政府資源,以完善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為抓手,以基本生活、醫療、住房、教育、就業、急難等為主要內容,根據群眾的困難類型有針對性地提供類別化、個性化救助。基本生活救助重點保障低保、特困人員等收入偏低、經濟狀況困難的家庭。醫療、住房、教育、就業等專項救助政策要覆蓋到包括低保、特困等在內的經濟困難家庭以及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臨時救助要覆蓋到所有因突發性、臨時性事件陷入生活困難的家庭,先給予應急性、過渡性救助,再納入相應救助項目。確保任何一個家庭或公民在遇到各種困難、生活難以為繼時,都能通過社會救助得到兜底保障。同時,各地還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保持適度的兜底民生保障覆蓋面。

制定多層次的困難群眾認定標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制定辦法,以基本生活費用支出法、恩格爾係數法為基礎,逐步建立與當地居民消費支出水平或人均可支配收入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推動以省為單位分區域制定相對統一的低保標準,促進區域統籌、城鄉統籌。以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基礎,按照不低於1.5倍或2倍的原則制定低收入家庭認定標準。相應建立低保、低收入等困難群眾家庭財產狀況標準。有條件的地方要逐步實現困難群眾認定標準城鄉統一。

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救助需求綜合評估機制。科學設計困難家庭貧困狀況綜合評估指標體系。以家庭收入、財產為主要指標,根據地方實際情況考慮家庭成員因殘疾、患重病等增加的剛性支出等因素,綜合評估家庭貧困狀況和救助需求,以此為基礎制定綜合救助方案,採取更具針對性的救助措施,確保精準救助、精準施策。以低保對象、特困人員、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低收入困難人群為基礎,整合貧困殘疾人、貧困老年人、困難職工、困境兒童、留守兒童等數據,建立困難家庭基礎信息數據庫,並向政府有關部門、慈善組織開放,方便相關部門和機構實施救助和幫扶。加強對困難群眾基礎信息的分析研究,為科學制定社會政策提供數據支撐。

完善部門協同的綜合救助服務。健全完善政府領導牽頭、民政部門負責、相關部門和單位參加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定期研究解決本地區各類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問題,統籌各部門救助服務資源,實現民政一門受理、部門協同辦理、資源統籌、信息互通共享的綜合救助格局。

健全與兜底民生保障相關的政策措施。完善自然災害救助政策,健全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切實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加快發展面向貧困老年人、重度殘疾人、孤兒、困境兒童等特殊群體的福利服務,全面建立經濟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高齡津貼和護理補貼制度,健全扶殘助殘服務體系。完善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強困境兒童保障,統籌推進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實施“十三五”社會服務兜底工程,進一步改善兜底民生保障設施條件。

加強兜底民生保障政策落實。一是推進法治化進程。目前,兜底民生保障的主要法規依據是2014年國務院頒佈施行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可在綜合評估其實施情況的基礎上,適時啟動《社會救助法》立法程序。二是加大財政投入。民生保障投入不足特別是兜底民生保障投入不足是導致民生建設短板的重要原因。進一步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特別要把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始終放在公共財政保障的優先位置,確保在各級財政支出中的佔比只增不減。三是強化服務保障。加快發展非物質類民生保障服務,使困難群眾避免社會排斥,更好融入社會,並願意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勤勞致富。加強服務標準化建設,加快構建民生服務標準體系;發揮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專業社會工作者在民生保障中的作用,為困難群眾提供社會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導等專業服務,形成更加科學的民生保障服務供給體系。四是加強基層基礎。建立統一的困難群眾識別機制,提升基層民生保障經辦服務能力,切實解決基層民生保障能力薄弱問題。建立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社會救助服務制度。推動政府通過委託、承包、採購等方式,將民生保障中的事務性、服務性工作委託社會力量承辦,所需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預算管理。

(劉喜堂:長安街讀書會成員、

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覆,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学思平治」刘喜堂:加快构建新时代兜底民生保障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