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土話:一「不弄」和一個「不弄子」

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年輕人交往交流時,用普通話代替方言土語,已經勢不可擋,中老年同志為跟上潮流,合上時代節拍,也有意無意地改口改音。這樣的結果就讓各地富有地方魅力和韻味的方言土語漸失生存的土壤,讓南腔北調逐漸變成一個調,以至於現在專家又提出要加大保護方言傳承的力度,甚至用了“搶救”的字眼。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類似的感覺,過去一些耳熟能詳的,具有很多本地域特色的方言用詞,現在很難聽到有人說,有人講了,尤其是我們的年輕人。前不久,我在朋友圈裡,發了兩張圖片,起名《一不弄喇叭花和三個小毛桃》,圈中小朋友就不知道這個“不弄”是啥意思了,傳波學友也驚呼,這個詞也好久沒有聽到,還特地給予為“簇”的解釋。但我認為這似乎僅從“形”來解釋,沒有深入其“義”,還是沒有完全解釋到位。這個詞的確是以往我們舒城人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個詞, “弄”字,發音為輕聲,它的準確定義是沒有的,只可意會,不能言傳,但是大家聽到這詞,都能明白所要表達的意思。“不弄”一詞,大致來說,我認為,其本意應該就為雜亂無章,沒有頭緒的意思,放在不同語境,與事物或者人物聯繫在一起,它表示的含義也有所不同。

舒城土話:一“不弄”和一個“不弄子”

一不弄金銀花

如果用“不弄”來形容物體,一般表示這個物體雜亂無章地結在一起,呈現叢狀或者簇狀,可當作量詞來使用,似乎也可以當副詞用。當量詞用,如,“一不弄花”,“一不弄柞刺”“往刺不弄鑽”。春季刺槐樹開花,可以用竹竿打槐花,有時就說“那個枝上還有一不弄(花),可以打下來”。當副詞用,如,我們在釣魚時,有時起杆過猛,魚線會纏繞在杆梢,很自然地就說出“線搞不弄了,解不開了”。其實也能解開,但是就要慢慢捋,耽誤釣魚時間;有時事情結果沒有按照預期的那樣,我們可以說“事情做(搞)不弄了”。

舒城土話:一“不弄”和一個“不弄子”

刺不弄

如果用“不弄”來形容人,多為貶義,主要是指說一個人做事做人沒有道道子,呈現呆笨傻狀。這其實還是“雜亂無章,沒有頭緒”的引申意,“他是一個不弄子”,表示這個人不怎麼過勁,做事沒有頭緒。有時也以疊詞形式,出現在口語中:“他有毫不不弄弄的”。當然,在以下這樣的語境中,“不弄”就不帶有貶義。如,父母親有時對自己的小孩說:“你這個小不弄子,你還不趕快回家做作業”。如,夫妻間說笑話,打情罵俏,老婆也會一邊笑一邊就說:“你這個不弄子,不跟你說了”。

舒城土話:一“不弄”和一個“不弄子”

這個“不弄”子是我

時代在進步,語言在變化。但傳承方言土語,記住鄉音,留住鄉愁,這是必須的。我們這些居住在本地的人,日常生活中要經常講方言,經常說土話,記得本地曾經有一個微信公眾號“三十功名”,用地地道道的舒城方言來為電影、電視劇、相聲等文藝節目配音,既有趣味性,也能起到方言的傳承作用。我們要讓後代子孫知道,我們不是“不弄”子。(吳道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