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年前中國自己扔掉的一件寶物,日本卻靠它稱霸亞洲!

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便是“天朝上國”,自漢朝、唐朝時期,中國國力昌盛,百姓安居樂業。就連邊遠小國都要依附我天朝上國,更有甚者自願成為我朝的藩屬國,並尊稱中國為天朝。然而,這種“天朝上國”的思維模式到了清朝卻讓政府吃盡苦頭。當西方國家已經入先進工業的文明時代,滿清王室仍然沉浸在它的封建時代,抱殘守缺、故步自封,做著它的天朝夢不肯醒來。最終導致被列強瓜分的悲慘結局。

170年前中國自己扔掉的一件寶物,日本卻靠它稱霸亞洲!

其實,中國歷史博大精深,歷朝歷代更是不乏奇人異事。當時的清政府愚昧無知,禁錮百姓的思想導致中國長時間處於落後封建的時代。不過,當時的社會還是湧現了一批救國安民的賢能人才。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一位清朝的秀才編寫的一部奇書,由於清政府的不重視,這本書被傳到日本,十年後卻引起了巨大反響,直接導致日本明治維新,一躍成為和歐美相抗衡的軍事強國。

170年前中國自己扔掉的一件寶物,日本卻靠它稱霸亞洲!

而這件中國自己丟失的“寶物”就是被後世譽為“清朝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編寫的《海國圖志》。《海國圖志》的前身是林則徐編纂的《四洲志》,是一部主要介紹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和世界地理知識的綜合性圖書,全書主要就是提倡一種“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戰略思想。

當時林則徐曾命人編譯英國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集成《四洲志》,但來不及出版。鴉片戰爭後,林則徐被遣戍伊犁,便將書稿全部交給魏源,希望他編撰《海國圖志》。義憤填膺愛國心切的魏源以這些書稿為基礎,蒐集更多世界地理資料,一年後成書,初版五十卷於1843年1月刻印於揚州。1847年至1848年,魏源又將《海國圖志》增補為60卷本;到1852年又擴充為百卷本。其中包含了80幅全新的世界各國地圖,又以66卷的巨大篇幅,詳敘各國史地。

170年前中國自己扔掉的一件寶物,日本卻靠它稱霸亞洲!

魏源在《海國圖志》記述:“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對付外國侵略者,不能“舍其長,甘其害”,而必須“塞其害,師其長”,只有“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此書不僅著眼於經濟、軍事,還有對西方近代資本主義民主政體的介紹,可以說《海國圖志》從根本上打破了中國自古以來的“天朝上國”的夜郎自大思想,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提供了便利和條件。

170年前中國自己扔掉的一件寶物,日本卻靠它稱霸亞洲!

然而此奇書在中國卻未受到廣泛關注,“書成魏子歿,廿餘載,事局如故”,守舊的朝廷官吏的罵聲撲面而來,他們無法接受書中對西方蠻夷的“讚美”之詞,更有甚者主張將《海國圖志》付之一炬。當清王朝沉迷於最後的王朝榮光時,他們大概不會想到,十幾年後北京城裡會燃起一場大火,1851年,日本海關在檢查一艘中國商船時,翻出三本《海國圖志》。

《海國圖志》流傳至日本後,日本人如獲至寶,通過不斷轉譯翻刻,使之成為日本朝野上下革新內政的“有用之書”。此後的幾年裡,《海國圖志》仍不斷“偷渡”日本。由於《海國圖志》極受歡迎,1854年,日本人乾脆在國內翻印了《海國圖志》,引起了更大規模的閱讀熱潮。此後,《海國圖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成為啟發明治維新及日後天皇和大臣必讀書籍。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說:"《海國圖志》對日本'明治維新'起了巨大影響,是"不龜手之藥"。

170年前中國自己扔掉的一件寶物,日本卻靠它稱霸亞洲!

1862年,日本維新人士高杉晉作來上海,吃驚的發現,日本暢銷的《海國圖志》,在大清國竟然已成絕版。魏源嘔心瀝血所作不但沒有喚醒沉睡的中國反而為日本的崛起做了嫁衣。魏源的名聲和著作在日本幾乎家喻戶曉的時候,而在他的故鄉中國知道他名字的人卻寥寥無幾。一方面為自己的民族英雄魏源惋惜,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日本人在接受新事物的方面的確有自己民族的獨到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