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的4首詩,不同時期的不同心境!

年輕時期的杜甫,其實除了才氣過人之外,其他的方面與生活在盛唐中,其他的士人並無多大的差別,都是希望通過科舉走進仕途,一展心中所學,立治世之功、成千秋之名。

那時的杜甫,家境不錯,“裘馬頗清狂”;心懷家國卻不憂慮,而是充滿著勇往無前的自信;《房兵曹胡馬詩》就是對此的一種體現: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詩聖杜甫的4首詩,不同時期的不同心境!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盛唐在一片祥和之下,已經逐漸從頂峰走向衰落,暗藏已久的各種危機在不久之後將會全面爆發,人人嚮往的“開元盛世”就將被戰火所斷送,而且永遠不會再來。

這些對於那時候的杜甫而言,卻還是很遙遠的事情,儘管他的第一次科舉考試落榜了,可他卻沒有將此放在心上,還是一如既往地漫遊全國各地。

在這期間,他結識了日後長久思念的李白,以及在困頓之時多次幫助他的高適。也是在這期間,杜甫過上了一生當中最為瀟灑、逍遙的日子。

他與李白一起拜訪名山、尋仙問道,一起飲酒談詩;爾後高適也加入到了他們的行列。

詩聖杜甫的4首詩,不同時期的不同心境!

三位在歷史上最具盛名、代表著一種詩歌流派的詩人,懷著豪情壯志,感嘆著懷才不遇而相遇,於是他們同行同住、談古論今,品評人物、吟詠詩賦,出入梁園酒店、登上城東南吹臺,望著遼闊原野,盡情體驗著馳騁遊獵、追逐飛禽走獸的快活時光。

只是人各有路途,好友之間總是聚少離多,不久之後三人就分路而行。幸運的是,分開不久之後,杜甫在秋日又遇上了李白,於是寫下了《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二人又度過了一段攜手同行、尋仙問道的日子後,就再次分道揚鑣。而這一次分別,兩位詩人再也沒有再重逢。而杜甫的命運,從此之後也急劇轉下。

詩聖杜甫的4首詩,不同時期的不同心境!

因為他的父親去世了,再也沒有可以“裘馬輕狂”的基礎,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困頓,以至於不得不去充當貴族府中的賓客、上山採藥以填補家用。

爾後第二次科舉也以李林甫的一句“野無遺賢”而失敗告終。

無奈之下,杜甫只有不斷地投詩問路,希望能夠得到了權貴的舉薦。然而困居長安十年,卻始終沒有如願,反而患上了瘧疾。

曾經擁有無限信心和豪邁情懷的杜甫,到這個時候已經變了一個人——他真正開始看到了,唐王朝繁榮表面下的種種危機,真正瞭解到了民間疾苦。

年少的輕狂之氣褪去,我們所熟悉的沉鬱的詩聖杜甫,就快出現在眼前。

杜甫開始批判統治者、驕奢淫逸的權貴,開始真正為天下寒士發言。這期間,他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的詩篇。《前出塞九首·其六》便是代表之一: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然而,這種認識畢竟還不夠,年少的思想、習氣還是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杜甫,直到他從長安赴奉先探親,得知自己的小兒子餓死之後,杜甫才徹底清醒過來。

就在這時,他寫下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寫下了“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字字錐心的詩句。

自此之後,豪情在胸的杜甫不復存在;但世間和歷史上卻多了一位憂國憂民、沉鬱的詩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