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一家十幾萬人的快遞公司,應該怎麼管?

企業文化,組織能力建設,人才隊伍建設。這三點,決定了一家企業到底能走多遠。

給你一家十幾萬人的快遞公司,應該怎麼管?

快遞行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從原先的拼關係、拼地盤階段,發展到如今拼管理、拼效能的3.0時代。對於快遞企業總部而言,全網的人數已經多達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管理難度越來越大。駕馭好這列高速行駛的列車,讓企業持續沿著正確的方向持續飛奔向前,十分考驗企業的管理水平。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各家企業的核心關注點基本相同,包括市場佔有率、服務質量、網絡時效、網點穩定性等方面。但是企業要想實現做大做強,還需在企業文化、組織能力建設和人才傳承方面下功夫。這些領域看似微不足道,卻能產生持續的影響力。在這些方面,企業容易產生三大問題。

問題一

忽視企業文化對發展的作用

給你一家十幾萬人的快遞公司,應該怎麼管?

一個企業經營的好壞,很大程度上與自身的管理理念及企業文化相關。通達系企業創建之初,最先由親情、鄉情作為聯結人與人的紐帶,“熟人介紹”、“口口相傳”是當時鋪設網絡常見的方式。

現如今,快遞企業還處在迅速擴張時期,網點越分越細,人員越來越多,不同省份的管理層見面交流次數越來越少。再加上快遞從桐廬走向全國,從業人員來自各地,僅靠鄉情文化已經不足以凝聚網絡和人心。在一些企業中,內部管理層因理念不一致、利益分配不公而頻繁變動,加劇了快遞企業的人才流失。企業文化建設看似很虛,但卻像粘合劑一樣不可或缺。作為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將公司願景、使命、價值觀等落實到公司經營的每一個版塊,並非做做形象工程便可萬事大吉的。

解決之道:打破理念桎梏,助長文化之思

麥肯錫諮詢說到“創立新業務的第一天就要清醒認識到,卓越的產品和運營對於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意義。”放在快遞企業,要想打造卓越的產品及運營,理念文化要首先落實到位,首先解決思想的問題。在通達系快遞企業中,同建共享的中通、大道圓通、求實進取的韻達、一如親至的申通,無一不在汲取著文化給予企業的力量。

【案例】

在2018年的《財富》雜誌的世界500強中,青島海爾以499名的排名榮獲一席之地。作為一家成立才三十幾個年頭的跨國企業集團,海爾走出國門,並且轉型成為全球大型家電第一品牌,其品牌價值超1500億元。

海爾的成功,與其背後的企業文化必不可分。在“敬業報國,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下,海爾從拒絕平庸到自我超越,將產品質量始終作為產品的生命,信譽作為企業的根本,在企業內部,把提高每一位員工的工作效率視為管理重中之重。

在海爾的發展歷程中,從“砸冰箱”的名牌戰略到“砸倉庫”的全球化戰略階段再到現今的“砸組織”網絡化戰略階段,海爾不斷以卓越為目標,實現了從一家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到如今具有跨國性質的企業集團。

問題二

組織能力建設跟不上企業發展

給你一家十幾萬人的快遞公司,應該怎麼管?

從申通轉運中心收回直營,走全國一盤棋戰略,到韻達實行小網點戰略,通過網絡扁平化增強末端市場佔有率,到某龍頭企業提出的強中心、小網點的中轉運營思路,再到總部重要部門組織架構調整,無一不體現出組織能力建設對於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加盟制快遞企業從總部、到轉運中心及省區、再到基層網點,這三大層級貫穿快遞企業的核心組織,任何一個環節能力不足出現病症,均可“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整個企業的發展。

解決之道:提升組織能力,助長團隊之思

在紛紛上市完成的“通達系”快遞企業中,企業組織能力的好壞,關係到全網的穩定發展。快遞企業組織能力建設要從自身出發,以匹配當前的業務發展、提升中轉運輸能力、優化末端管理,處理好總部、轉運中心和省區、基層網點之間的關係。企業做大了,要謹防大企業病,導致決策流程過長,效率低下,對市場反應遲緩,組織的敏捷性不高。

【案例】

企業的組織能力象徵著企業的發展能力。以華為為例,在其成立初期一直採用直線式管理、高度中央集權的組織架構,防止了因權力分散而造成“大企業病”。

隨著業務的增長和組織的放大,之前的組織及運作機制容易產生一些無用的、不出功的工作崗位。對此,華為對權利進行了重新分配,開展了組織結構和人力資源機制的改革,為將權力分配給一線團隊,剪去一些不受力的繩索及繩上的部門及人員,大大提升了組織機構中人員的效率。直到今天,華為仍在延用權利重新分配後的組織框架。

問題三

忽視人才隊伍的建設

給你一家十幾萬人的快遞公司,應該怎麼管?

各家快遞企業已成立近二十個年頭,創一代的年齡年逾五十,子女們也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對於企業來說,人才的傳承不得不提上日程。創二代們是否願意從父母手中接過快遞接力棒?從哪裡去尋找既年輕又有管理經驗的優秀人才?如何向高層、中層、基層不同崗位源源不斷的輸送骨幹力量?唯有人才像源頭活水一樣輸送到快遞企業中,才能夠讓企業在下一階段的競爭中站穩腳跟。

解決之道:佈局接班人計劃,助長傳承之思

快遞企業內部高層管理人士可以採取內部培養及外部引進兩種方式。同時打通中基層人員的上升通道,做好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在擬定或培養接班人的過程中,萬不可以頭頂昨日光環,身聚萬千目光的大企業家做模板,走親民、接地氣路線的人才傳承路線最能帶領企業往健康方向發展。

【案例】

對於人才的選拔標準,萬科制定了一套專門的人員素質評估模型,繼而又推出了50/500計劃。計劃中,員工可以根據主管及上級推薦,建立一支管理後備隊伍。在這個隊伍裡,數目龐大的第一部分是從基層升為中基層的管理者,大概500人;另一部分是從中層上升為高層的管理者,這部分有50人。接下去的工作是分別對500人和50人進行評估和定型,對員工進行有效及針對性的職業計劃,幫助員工更好的進行職業發展規劃。

綜上來看,現如今快遞企業處理好企業文化、組織能力建設和人才傳承的三大問題,能夠為日後的發展提供更強大的推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