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成爲「快遞之王」

順豐成為“快遞之王”

“快遞之王”順豐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2017年7月6日,這個日子應該記錄在中國物流發展史上。

當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分析研究當前經濟運行情況,聽取對下一步經濟工作的意見建議。

6位專家和企業家受邀參加,包括:有國際知名金融學家沈聯濤、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大型國有企業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董事長劉明忠以及順豐速運公司董事長王衛。這是快遞企業家首度現身這一高大上的場合。

順豐成為“快遞之王”

王衛在發言中表示——

“快遞發展到現在,大的環境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是“潛龍在淵”,也就是剛開始進入市場時被認為是”黑速遞”;

第二個是”見龍在田”,在2007年重組後的國家郵政局推動下得到認可,獲得身份,形成規模;

第三個是“飛龍在天”,也就是在總理關心、政府支持下,快遞要有一個更大的發展和突破”。

從被打擊的“黑快遞”到“行業黑馬”,再到參加國務院的座談會,這一天,對於快遞行業是一個新的突破。

春天的故事

提起順豐王衛,總少不了一些標籤:“快遞之王”、“霸道總裁”……如今,當神秘低調不在,再回看他走過的路,其實也是一個業內耳熟能詳的“春天的故事”。

1971年,王衛生於上海,父親是一名俄語翻譯,母親在一所高校當老師。7歲那年,全家遷入香港。據王衛回憶,“當時面臨的境況是一窮二白,一切都要重新開始。父母去到香港學歷不被承認,就只能去做工人,收入微薄”。高中畢業后王衛沒有繼續升學,而是開始做一名小工。

時光走入90年代,小平南巡,黃金年代開始。這一時期,近香港就有8萬多家制造工廠轉載內地,其中5萬多家進駐珠三角。1992年前後,“前店後廠”模式在深港之間形成,企業在兩地之間的貿易增多。但政策環境有限,物流成為了香港與內地的瓶頸。

王衛工作在順德,家在香港,經常受人所託來回捎帶東西,當拉桿箱也裝不下的時候,王衛意識到商機來了。

他向父親借了10萬元,聯合其他五個人在順德成立一家公司,並在香港太子砵蘭街租賃了幾十平米的地方作為公司用,主要業務是替企業運送信件給珠三角地區。當時他們的主要運載工具是揹包和拉桿箱,這些人被稱為“水貨佬”。這一年是1993年,王衛22歲。

雖然名為老闆,除了不拿工資,每天更忙,幹活更累,更不要命外,他和別的員工沒有什麼不同。

順豐成為“快遞之王”

王衛的改革

如今提起順豐,人們第一個想到的或許是其中高端的定位以及背後的直營模式,但是在最初階段,順豐也曾走過低價競爭的階段。

當時,為了在競爭中吸引更多的客戶,王衛主動調低了價格,別人70塊錢一件貨,他就收40塊錢,別人給80塊錢不接單,給他50塊錢他也捎過去。在同等的服務下,人們會選擇價格更低廉的,何況服務更優?

到了1997年,順豐已經局部壟斷了深港貨運。由於需求旺盛,順豐的觸角很快得以延伸。每在一個地區的業務量形成一定規模,順豐就建立一個服務點,之後徵集加盟商,註冊成立新公司。通過加盟模式,順豐在短短几年內,建立織了一張密不透風的業務網絡。而這樣的增長方式,也被人稱之為“老鼠會”。

後來的故事就不用多言了,當發展到一定時期,加盟模式的弊端日益顯露。甚至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加盟商開始夾帶私貨、延攬業務。1999年,青年王衛迸發了他的魄力,性格中強硬的一面開始凸現:順豐不動聲色地展開了全國的削藩收權行動。

改革總是伴隨著利益的重新調節分配,動的是很多人的飯碗。傳言這一時期,王衛曾受到“生命威脅”。雖然消息暫時無法考證,但從其他加盟企業收權之難,也能想象當時挑戰之大。

但是,大刀闊斧的改革,斬掉了順豐發展的阻礙,實現了企業的大調整,順豐進入快速發展的擴張期。到了2006年,順豐的服務網絡已經覆蓋了全國20多個省區及直轄市,101個地級市。在2003年,非典肆虐,航空運價大跌,順豐抓住機會和揚子江快運簽約,成為國內第一家也是當時唯一一家使用全貨機的民營快遞企業。

一顆佛心

雖然在商業決策上殺伐果斷,但是內裡王衛卻有一顆向佛之心。

王衛曾經對內部員工講“佛教讓人內心平靜,並且讀懂了裡面的因果關係能夠讓人醍醐灌頂。人這一輩子的成就、際遇,是跟上輩子積下來的福報有關聯的,不管你權力多大、財富多少,很多東西你都掌控不了,比如說你是男是女,什麼地方出生,長相什麼樣,家庭是否富裕等等,你更加控制不了的是今天運氣好壞,明天成功與否……”

“佛教中有很多“法”故事,這些故事的宗旨都是幫助世人“正知、正念、正行”。雖然都是一些形而上的道理,但是能夠給人一個正念,一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還能夠通過接受者的一言一行傳播開來,比直接授人以魚、予人錢財,功德更大。”

這樣的信仰與理念,影響的是順豐的企業文化,所以我們會看到王衛會反思企業文化,會思考如何“留人”,會想如何讓員工更有尊嚴,會看到其經常強調“收派員才是順豐最可愛的人”,會看到順豐用計件的工資制實現勞有所得。

順豐成為“快遞之王”

當然也會看到當員工被打時,“霸道總裁”的震撼一怒,“我王衛向著所有的朋友聲明!如果我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順豐總裁”;會看到,他帶著被打快遞員一起去上市敲鐘;會發現當他看到順豐小哥冒雪吃盒飯,他還是會嚎啕大哭;會看到上市時他給員工發紅包;成立新夏暉時,他會請全體員工吃麥當勞…

王衛說,“我是一個做事的人,不是說話的人,我不會說話。我喜歡感受到大家的心,因此這個時候我想用心跟大家講話”。

一念

這段時間,所有人愈發感覺到順豐和王衛的變化。短短几周時間,王衛不斷亮相:

8月10日,順豐與夏暉宣佈成立合資冷運公司新夏暉;

8月23日,順豐再次牽手招商局集團展開資源合作;

8月28日,中鐵快運股份有限公司與深圳順豐泰森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的中鐵順豐國際快運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9月2日,全球大數據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兩個大數據團隊獲得由順豐聯合8家企業共同成立的超級大數據公司“數程科技”簽約錄用,王衛上臺脫稿演講,首次公開闡述了“超級大數據”公司成立初衷和未來發展願景;

9月27日,民航領域鼓勵民間投資項目推介會召開,順豐機場被列為民間投資的“頭號”項目,王衛出席簽約儀式……

這太不“王衛”了!要知道當年,他被稱為“最難採訪的企業家”;即便是在企業內部刊物上,也很少留下身影,即使有也多是背影或模糊的側面照;甚至深圳市領導去北京參加郵政部門的會議,才得知自己的城市竟然有一家快遞行業龍頭企業…

順豐成為“快遞之王”

這次轉變或許是他公開亮相“馬化騰組的局”為標誌的。2017年6月20日,王衛出席騰訊承辦的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在論壇上他不僅調侃了“自己的低調牌坊砸在了馬化騰手裡”,還以騰訊和順豐十年前後差別舉例,認為企業家的一念之差往往決定企業未來發展。

王衛說,十年前自己就留意馬化騰和騰訊。當時,覺得騰訊就是個QQ,其他沒有什麼。但十年下來,他經常思考,順豐和騰訊的差別為什麼這麼大。

“我以往覺得把自己的產品做好就好,但是騰訊想的是打造生態,這就好比一到週末我就自己去騎車,而馬化騰則是跟20個人一起爬山,十年下來就是兩千億和兩萬億的差別。”

從開放走向更加開放,王衛在變,順豐也在變。

或許正是這樣的理念轉變,我們看到近一個時期順豐不斷的佈局與突破,從一個個合資公司的組建,一個個細分領域的佈局,在佈局商業上的一次又一次嘗試。

興業證券出過一份研報,報告認為,騰訊和阿里都是超級平臺,不同的是騰訊用的是社交引流,阿里則是電商引流,而後均已科技賦能、場景拓展,擴張業務版圖。而順豐則有望通過品牌共享、網絡延伸、流量外溢、科技賦能,邁向超級物流平臺。

順豐成為“快遞之王”

如今,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希望。

改革再出發

王衛在去年參加國務院座談會時講:快遞企業遇到問題不能只靠政府,最根本因素還在企業自身。比如不能依賴單一的發展動力,要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變化,立足快遞但不能為快遞所困,邁向大物流的更高層面。

“每個企業扮演著不一樣的角色,遇到的問題也不一樣,只能靠自己變革、自我修煉。”

回首往昔,是什麼成就了王衛和順豐呢?是“改革”和“開放”。

從加盟制到收權;從低價搶市到定位中高端市場;從不融資上市,到引入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團、中信資本、古玉資本等入股,再到登陸A股;從一次次架構調整到業務突破;順豐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進行著自己的“自己變革”與“自我修煉”。

前幾天王衛在順豐內部溝通平臺上公開表態:“我今天也想通了,對一些鑽控制的人仁慈,那就是對想幹事、想創造價值、為公司拼搏的忠實員工不負責任!對想成長的員工不負責任!為我們的股東不負責任!這種潛規則會讓我們的順豐走向死亡!

同時我們今天的用人理念出了大問題,很多都講論資排輩,一定要在某個崗位上待多長時間,一定要讓舊人先上,這一切都是讓我們人才供給處於被動的原因!要回歸到以機制、以創建價值、以貢獻分配處益分配晉降!這才是順豐的因果論”。

現在,王衛要開始一場新的改革了:向小白兔開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