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国礼标准,精心制茶!英九源头,鸿雁当歌!

如果你没到过广东英德,可否知道“英红九号”不是红茶的名字,而是一茶树品种之名?

你可知道“英红九号”茶树的叶子除了可以作红茶外,还能制作绿茶、白茶、黑茶,甚至黄茶?

你可知道在广东清远的英德,有一间与共和国同发展,成立近60年茶叶研究所?……‍

《一七令·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有一种饮料很特别,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也无法改变中国人喜欢喝它的习惯。这种饮料就是茶。

为什么中国人最爱喝茶?

茶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自此之后,茶被推上了神坛,连统治阶级推崇至极,曾经明文说过“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在广东省清远市管辖的英德市,有一种茶树种植遍布各个乡镇,众多门店都打着其招牌,这就是“英红九号”,只因这树种所制作的红条茶以“条索肥壮紧结、色泽乌润显毫、汤色红艳明亮、香气甜香馥郁、滋味甜浓醇厚、叶底红软均匀明亮”的优异品质而著称,而“英红九号”就是出自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位于英德市英红镇内,总面积1086亩,设有科研工作区、茶树资源圃、品种试验区、大田试验区、加工试验区等功能分区,是集科研、试验、示范、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文化园区。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1月的广东省英德茶叶试验站。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大概划分为 5 个时期:

成立初期(1959-1973年):

1959年由广东省农业厅、公安厅联合投资,成立广东省英德茶叶试验站;

1966年1月,经中南局书记陶铸同志提议,扩建为“中南茶叶研究所”;

时任中南局书记陶铸,分别1963年和1964年两次到英德县视察,1964年视察时亲自到广东省公安厅主管的广东省新生联合企业公司(后改为英德茶场)和广东省英德茶叶试验站指导工作。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看到数千亩成片规格化、立体化、规划十分合理的茶园,高兴地称赞这是标准化新式茶园,是绿色茶海。南方日报曾以“英德茶海”为题发表文章赞茶场的建设成就。书记来到英德茶叶试验站,发现茶叶试验站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后来提议“广东省英德茶叶试验站”改由中南局来办,更名为“中南茶叶研究所”,同时提议创办一个半工半读的“广东茶叶技术学校”。茶叶研究所的技术干部兼任茶叶技术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并为“中南茶叶研究所”“广东茶叶技术学校”“广东省英德茶场”三个单位题字。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英德逐渐形成了一个“英德茶区”,茶园面积超过6000公顷,茶叶产量突破4375吨,成为我国20多个重点产茶县之一、全国茶叶出口商品基地。英德农场研发培育的英德红茶蜚声中外,远销西欧、北美、大洋洲和中东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红茶后起之秀”“红茶中的新花奇葩”。英德也被誉为广东省著名的“红茶之乡”,再后来更是跻身“中国红茶之乡”。

1968年8月,改名为“广东省英德茶场茶叶科学研究所”,由广东省英德茶场管理。

期间,研究制定红碎茶工艺技术和茶叶生产操作规程,《分级红茶原料与经济效益研究》、《幼龄茶树分段修剪调查研究》等;汇编《茶叶试验研究资料集》、《科研工作年报》。

建设时期(1973-1984年):

1973年,以广东省英德茶场名义向广东省革委会提交改建为省级茶叶科学研究所,决定成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立足英德面向全省,是我省茶叶最高科研机构。

期间,开展茶树种植密度、茶树的采与留技术、衰退茶园改造、茶树回剪技术、茶树病虫害的防治等研究工作,《茶树回剪技术》等10项科研成果获得全国华侨科技奖、农业部技改奖等。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发展时期(1985-1999年):

这一时期,理顺茶叶所的归属关系,恢复为处级单位,真正成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下属的一个专业科研机构。期间,加强了人事、科研和经济管理,解决了经费短缺的大问题。获得《优质高产适制性广大叶茶树品种英红九号选育与利用》等科技成果奖励16项,选育、审定英红九号等茶树良种6个,参与出版书籍5部。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科技体制改革时期(1999-2012年):

1999年,研究所划为技术开发型研究所,从事业法人转为企业法人,事业经费减拨为零。

这一时期,研究所的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科研与产业的结合、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技成果奖励,特别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重新定位归类时期(2012年--):

2012年5月,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更名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饮用植物研究所”,重新定位为省属正处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注册地从英德迁至广州。2015年12月,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所名正式更改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2014年,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按现代企业制度注资成立科技型企业,茶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英德红茶,现如今由于产量大,性价比高,对于广东人而言,基本上属于大众茶饮了。然而,大约50多年前并非如此,那是个英德红茶触不可及的年代,那时一般人是喝不上英德红茶的。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英红九号”品种选育历程

1956年,在中央的指示下,英德建立了红茶商品基地,当时的红茶并非内销产品,主要目的是外销赚取外汇。三年后,英德生产出了第一批红茶,当时浓强鲜爽带有浓郁花香的英德红茶深受外国人好评。

1961年,为培育适合英德红茶发展的优良茶树品种,茶科所的科学家们从引进的云南大叶群体(1956年引进)茶园中共分离出22棵无性系单株,当时“英红9号”的实际编号为“英茶17号”。

1963年在英德茶场茶山队的茶园中繁育无性系种苗。

1964年春移植到广东茶科所中区品种园,开展初步品比试验。由于选育地处在英红地界。科技人员对入选的单株重新命名为英红系列,其中“英茶17号”正式定名为“英红9号”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1975年开展农艺性状、品质、产量鉴定。

1977年开展生化测定。1982开展系统的品比试验。

1985在湛江开展区域性试验。为便于书写推广,“英红9号”重命名为“英红九号”

1986年“英红九号”被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并建立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1988年12月颁发良种证书(证书编号:粤审茶1988010),其审定评语为:“经品比试验和生产鉴定,该品种品质优良,产量高。萌芽早,生育期长,发芽密度中等,属重芽、乔木型大叶种,适制红茶,可在亚热带、热带红茶区种植”。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如果,你没有来过省茶科所,或许,你在外面听到更多的只是“英德红茶”与英国的渊源;如果,你没有来过省茶科所,或许,你在外面听到更多的只是“英红九号”与云南大叶种的渊源;如果,你没有来过省茶科所,你不知道清远地区的茶叶品种如此之广,这个地方的茶叶发展和共和国的成长紧紧相连;如果,你没有来过省茶科所……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当你走进省茶科所所,你会有种时空错觉,这里的建筑都是五六十年代建起的,不管是园区布局还是楼房的设计,都有这那个年代独有其氛围。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栽种有数十年的大树郁郁葱葱,斑驳的阳光在树叶的缝隙中穿过,每当微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响仿佛诉说着在这个地方曾经耕耘的老科学家们那些故事。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英德茶基本都是靠人工采摘。现在是秋季,刚好是秋茶制作的季节,不时见到穿着整套防晒装备,背着竹筐的采茶工在园区穿梭,工人们在烈日上劳作(当天气温是36℃左右)非常辛苦,虽然嘴上喊热的难受,可是看到他们和小伙伴们在茶园聊天有说有笑的采茶,你会感觉到工人的淳朴和在乐观的心态;这一刻,你仿佛更珍惜手中的那杯茶来之不易。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茶叶世界

省茶科所的茶园除了试验田外,还有个“茶叶世界”,目前收集了全国及世界各地共一千多个茶树品种,集科普教育与旅游观光为一体,如果你爱茶,这里绝对满足你对茶叶的各种好奇心和求知欲。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从不同的茶叶片区,你可以了解到中国茶叶的分布和发展,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需求培植各个不同品种的茶树,在茶科所的专家们讲述下,制茶技术工艺在不同的市场环境和人们生活变化对茶需求创新与变化。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技术比拼,交流平台

恰逢近期“2018首届全国红茶加工制作大赛”在英德成功举办,省茶科所就是赛点之一,期间,有幸近距离接触全国各地制茶大师们,也从中了解到红茶的制作过程。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今年的红茶制作用的茶青选用的是“英红九号”品种,其工序主要有“茶青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五个步骤。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比赛期间,制茶师们为了能制作一杯好茶,不眠不休三十多个小时,从萎凋,定时观察控制茶青的水分到一定程度,开始进行揉捻。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在揉捻过程中制茶师都不能离开,时刻观察机械对茶叶的揉捻程度,随时做好各种调整,其目的使叶细胞遭到破坏,叶卷成条,叶汁溢出并凝于叶表,使叶内多酚氧化酶与多酚类化合物接触,借助空气中氧的作用,为发酵创造条件,揉出的茶汁凝于叶表,在茶叶冲泡时,可溶性物质溶于茶汤,增进茶汤的浓度及香味。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揉捻后开始发酵。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独特阶段,是提高红茶品质的关键步骤。其机理是叶子在揉捻作用下,组织细胞膜结构受到破坏,透性增大,使多酚类物质与氧化酶充分接触,在酶促作用下产生氧化聚合作用,其它化学成分亦相应发生深刻变化,使绿色的茶叶产生红变,减少青涩味,形成红茶特有的红叶红汤香浓的品质。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干燥,也就是俗称的“烘茶”,是红茶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它是通过高温来达到钝化酶的活性,使发酵停止,同时蒸发水分,固定茶形,防止霉变,并激化并保留高沸点芳香物质,获得红茶特有的甜香。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经过大约30多个钟头左右的制作,历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的初制“英红九号”,终于带着阵阵诱人的香气新鲜出炉。

此时,即使双眼因熬夜劳作布满血丝,但收获的喜悦,仍写满在每一位选手的脸上,这一切的一切,只为了制作一杯让你说“好喝”的茶……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在比赛期间,本地和外省的选手们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除了制茶,他们还交流这种茶和病虫害防治经验,此刻,在省茶科所的院子里,这里不仅仅是赛场,还是一个难得的交流平台,那种氛围十分难得。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产、学、研”相结合,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责无旁贷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茶叶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干毛茶叶产量预计达258万吨,比上年增加17万吨。在产量增加的同时,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提升,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我国茶叶的产量在增加,品质在提升,品牌在发展,新产品研发成为热点,茶叶深加工和茶叶衍生品等多板块轮番发力。但是生产和消费的地域特征都过于明显,主要表现为公共品牌很响,企业品牌没有跟上,“有名茶、无名牌”的短板始终困扰着茶产业的发展。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作为“英红九号”茶树品种选育者、“英红九号”红茶产品首创者、“英红九号”红茶品牌创建者,“英红九号”核心技术原创者,对于推广英德红茶技术,省茶科所则不旁贷。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只有了解市场,走到人民中去,才能研发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好产品,更好的为英德,甚至中国茶行业服务,正因为这个初衷,也为了科研技术更好与市场接轨,推出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让农业科学技术更好的传播开来,做到“一带一路”,做到“产、学、研”相结合的示范作用。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因此,成立广东省鸿雁茶业有限公司,并研发了“鸿雁”系列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金毫”、“金毛毫”、“金英红”、“英红九号”、“鸿雁红茶”、“乌龙红茶”、“银毫茶”、“岭南春”、“金萱绿茶”、“金萱乌龙茶”、“广东单丛千两茶”、“广东陈香茶”等名优产品。

英九源头,鸿雁当歌!——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英红九号”荣获广东首届十大名牌农产品评选茶叶类第一名,摘取“广东名茶”桂冠,成为响当当的广东茶叶第一品牌,为当地茶行业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动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