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萬天價飯局風波背後的輿論心態

作者|林何

來源|媒通研究院

40萬天價飯局風波背後的輿論心態


“迪拜王子”做東;8個人;40萬;一頓“穿腸過”的酒肉!

面對這樣一個奢靡如小說情節般的現實飯局,吃瓜群眾們驚掉了下巴。“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也讓我們在別人觥籌交錯、大快朵頤的時候,摸著自己的錢袋苦苦自憐,深感貧富差距之懸殊。在這種心境之下,不管說什麼,其實,都會給人一種酸溜溜的感覺。

據相關報道,目前上海有關部門已經介入調查。

調查集中於“定價是否違規”,結果尚待回應;但一扯回道德問題,就又讓人裹足不前了。尤其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迪拜王子”願意請客是他的自由,願意請誰做客也是他的自由,花多少錢請人做客更是他的自由……在“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邏輯下,花錢的都沒“喊冤”,吃瓜群眾乾著急,有點自作多情了。

對於純市場行為,別人是無權指摘的。


這個話題像個刺蝟,讓人無從下嘴。因而,擺在議題參與者面前的一大難題是,如何在這場私人飯局上扒出點“公共性”的內容,不然一切批評都是軟綿綿的,有種“閒著蛋疼”的失落感,光明網在《40多萬天價賬單上的輿論味道》一文中表達了類似的觀感,並總結出兩個還算是帶點公共性的議題:有沒有“公家人”是座上賓;菜品定價是否違規?

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尷尬的群像分外鮮明起來。在和平時期的信息傳播過程中,普羅大眾往往過著循規蹈矩的生活,個人的日常瑣事已令其應接不暇,他們鮮有餘力去關注更宏大的議題。但一頓飯吃掉40萬人民幣,這是一個既充滿煙火氣又超出常規認知範疇的巨大談資,再沒有經驗的媒體編輯,也會敏銳地捕捉到這一信息的新聞價值,因為他知道,現在的讀者都愛看這個。

通過對網上相關言論的觀察與整理,我們總結了此次天價飯局風波背後的輿論心理,以進一步瞭解,當人們在討論這類話題時,究竟在想些什麼?

一、仇富與反仇富的慣性

現代人對數字極其敏感,當一紙40萬的賬單在網上裂變式傳播時,對負面情緒的刺激可想而知。輿論場上,仇富的觀點首先唱起了主角,緊接著反對仇富的聲音也越來越響亮。

一方面,魯迅先生的雜言又流行起來:“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另一方面,很多人意識到吃喝是個人自由,只要不涉公權力,其合法權益理應得到尊重和保障。微博大V“敬一山”就直言:“有罪推定很可怕,在你看來一頓40萬的人都是有問題的,在更窮的人看來,一頓吃4千的都有問題,甚至4百的都不清白。”

其實,大眾的仇富與反仇富已經成了慣性心理,有人動輒澆灌現實塊壘,有人警惕極端情緒蔓延,也有人漠不關心,這些都是正常的。

40萬天價飯局風波背後的輿論心態


二、消費降級陰影下的衝突升級

面對天價賬單,很多人是無奈的,一句“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不再是簡單的自嘲,而是對消費能力鴻溝的絕望吐槽。特別是在全民消費降級話題的大背景下,如此天價消費,不得不讓人對“全民”這兩個字打上雙引號。

一個人收入和消費的多寡深刻影響著其接觸外部世界的範圍,他們的衣食住行彷彿被無形的繩索栓著,只能在一個固定的半徑內活動。因此,大多數人對於一頓飯40萬的價格感到費解,這並不奇怪。從輿論反應來看,無疑在心理層面製造了更多衝突。何況,鮑魚等物,嚴格來講無味且無用,卻是財富地位的象徵,這種消費以及對消費行為的展示,本身就可以解讀為一種炫耀,這本身當然無可厚非,但也絕對無法得到那些整天活在消費降級陰影裡的人的理解。

三、對“違規”的質詢蓋過對“天價”的獵奇

幾乎沒有例外,“天價”事件最終總會和是否“違規”聯繫起來。在網上,各種各樣的質疑層出不窮:如涉事飯店方面是否做到完全合規經營?買單的迪拜王子是虛是實?某富二代在其中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是個人還是公款?所宴請招待的對象是否包括國家公職人員、黨政幹部?

光明網的評論文章將吃瓜群眾的種種推斷與猜測歸結為在既往社會經驗中對權與富粘連、公與私粘連的總結。換言之,過去一些案例中權與富、公與私的邊界比較模糊,以致人們對此類事件早已有了固定的評判思路。縱觀此次輿情的發展,相較於那些山珍海味,人們的確對與公權力相關的人或事表現出了更大的興趣。這也表明,一張40萬的賬單引來的不只是口水,還有整個社會對於維護公共利益的再次強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