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售賣AI 的恐懼,我們當「順勢而爲」

一部堆砌科技新聞的自嗨之作

最近的中國中青年一代,內心那個叫苦,那個焦灼,以至於我刷朋友圈,感覺在看反烏托邦小說連載:

前途灰暗的,階層固化啊!

更慘的,各類文章中各行各業都在競賽似的宣告:XX行業將被人工智能率先取代

還是靜下心來看本書吧,偏偏又看了這本《未來簡史》,這可咋整,本來最近媒體狂捧人工智能就夠恐怖了,各行各業都要歇菜,機器人似乎已經要把咱們搶班奪權。這本書倒好,腦洞更大,階層豈止固化,簡直要回到當年極端金字塔結構,富人們跟著人工智能們玩兒,咱們底層人民只能打麻藥玩遊戲苟活。

是的,因為《人類簡史》,以色列作家尤瓦爾 赫拉利成為暢銷書作者,更有了思想家的派頭,於是,沒多久,這本《未來簡史》挾尚未散去的熱度出爐,一時間備受期待,不少讀者期待赫拉利為我們指引未來,中文版的營銷更是氣勢如虹,羅胖直接在跨年脫口秀中隆重推出大大的二維碼,來吧,買買買,聽一曲先知的歌。

我個人對《人類簡史》還是持肯定態度,從對人類歷史解讀的角度和邏輯上,這本書都頗為精妙有趣,特別前半部分很有啟發性。所以,對於《未來簡史》我也很是期待,畢竟,這本書的名字就挺撩人,還有什麼比預測未來更激動人心。但是,讀完本書,我腦子裡只是浮現大大的“失望”二字,前半部分很多《人類簡史》的重複和延伸,後半部分則是一堆科技新聞堆砌下的囈語自嗨,讓我都納悶,這書是寫了一半換了作者了嗎?當我表達失望之情的時候,我一朋友的回應更是有趣“是不是還不如去看《機殼特工隊》”。。。

我曾經認為,我已經算是個技術主義(+商業)至上者了,比如柴靜那片流行的時候,我就覺得啥呼籲監管近乎扯淡。

技術啊,要有可以商業化低成本的解決汙染的技術,我個人的理念是,技術推動人類發展,商業降低其中的成本,當然,道德也不可少,它讓這個過程不至於過於偏離軌道。但是,讀這本《未來簡史》我才感覺自己在這方面的堅定程度簡直小蝦米,如同見到教主啊。赫拉利直接說了,“所有生物都是算法”,我們一切行為都成了可以抽象成算法,做夢都做不了了,以後彷彿電極一插,算法執行,做夢做愛全搞定。對於未來,赫拉利主體脈絡還是近期流行的那些東西,比如人工智能啊,大數據啊,但是他做了更大膽的升級,一種看起來很科幻的展望,比如人類永生,算法統治一切,而且整本書洋溢著高度的堅定和自信,氣場逼人。

事實上,對於技術進步未來的趨勢,我也基本認同赫拉利的一些看法,事實上很多也不是他的觀點,而是幾乎形成了共識,比如數據和人工智能。我與赫拉利的分歧在於,從我的歷史觀察來看,伴隨技術發展,對技術的恐懼也一直存在,對技術剝奪工作的擔憂更是持續至今。但是,在歷史上,真正盛行的技術,無不是在結構上對部分人群的就業到利益形成衝擊,但是整體上必然增進了人類的福祉。比如,典型的,電商,線下商場受到衝擊,對部分人的利益是實實在在的損失,但是它整體上對消費者和商家都帶來了好處,也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試想,一個技術,發展的結果是大量人失業和過的很慘,請問這個技術的輸出物誰來消費?難道一幫人都靠跟富人做生意活?但是看看如今任何國家市值前列的公司,有幾個是專門為富人服務的?

但是,赫拉利這本書重要的一個基調就是,“這次不一樣!”,卻拿不出有力論據。在他的描述中,人類社會在從金字塔結構走向相對更普遍的富裕和平等後,會在技術推動下,走入另一個維度的看上去更極端的金字塔結構,未來簡直是個富人階級與人工智能玩的世界,但是更廣大的平民們呢?坐看自己被社會邊緣?赫拉利對此其實沒有太多論述,他沉浸於算法掌握一切的未來構想中,所以居然推出了遊戲、藥物之類麻痺大佬就能讓大家服服帖帖的前景,讀到這裡,我也是無語。我與赫拉利的分歧之二也在這裡,他描述的世界是一個技術算法控制人類的導向,我的看法是最終技術是按照人類社會利益博弈的規則,特別在商業驅動中運作。所以,當蓋茨提出機器人徵稅的觀點的時候,我還真不覺得只是有趣而已,“稅”這個東西本身就有利益博弈的工具色彩,正如關稅用來保護本國商業利益,以後以機器人稅來提高機器自動化成本,來平衡人類勞動者利益,也不是不可能。是的,未來,我們可能願意讓奪,或者不知不覺讓奪更多個人隱私,比如數據來方便我們的生活,但是由此認為人類被算法擺佈,這也太書生氣了。赫拉利的描述,讓我的感覺就如中國歷史上很多書生氣的變法,以為皇恩浩蕩下幾個條文(算法)下去,一切搞定,社會必將如此運作走向,完全忽略人和人類社群本身的互動博弈。

在《人類簡史》中,赫拉利還有相對清晰的邏輯論述,而在《未來簡史》中,到後來,自嗨的實在厲害。在本書中,赫拉利常常出現斷言式的無論據描述,比如“近來XX之所以興起”,但是為啥這麼說,有數據嗎?沒有。更典型的是,“在XXX,已經有YYY技術可以幹啥”,所以,人類社會將會如何如何。本書後面簡直成了近期科技新聞回顧,赫拉利就不斷陳述這些科技新聞,然後由此“以點概面”看出人類的未來,在這個信息失真和商業PR化的時代,就幾句話提兩句科技新聞,就來預測未來,聽上去激動人心,其實非常空虛。

展望或者預測未來,本身是很難,但是很有趣的事兒,赫拉利給出了自己的版本,相信也有人為之點頭。但是,這本書確實個人化痕跡太濃,一種簡單化的思考模式,讓其讀著酣暢淋漓,卻缺乏太多營養。未來讓人興奮,未來也讓人恐懼,每個時代的人都有各自的挑戰,之前讀當時挺火的小說大部頭《巨人的隕落》,最近讀其續作《世界的凜冬》,反映的是一戰、二戰在一種政局變革中的恐懼、勇敢與堅韌。而在如今的時代,這個世界相對穩定,但是技術進步以及其對人類社會運作方式的顛覆,又成了我們不斷要面對的挑戰。在我看來,技術發展,依然是個人本,或者人文主義的過程,只是,這是就整體而言,而其過程確實會有殘酷的一面,知識的陳舊和太長時間待在“舒適區”也確實可能讓一批個體被社會發展淘汰。所以,我不認為未來是個算法擺佈人類的時代,但是卻是一個我們要更積極面對新技術和趨勢,更快學習和適應的時代。階層並未固化,只是昔日階層互動的渠道可能已經改變,積極面對,擁抱變化吧,未來你我的個人簡史中,個體的空間依然巨大,關鍵還是“順勢而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