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VS網貸:理財進入「冰川期」,各方如何破冰前行

银行理财VS网贷:理财进入“冰川期”,各方如何破冰前行

說實話,這篇文章我憋了兩個月了,今天終於可以好好寫了。

兩個月之前,七月份銀保監會下發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看完整個徵求意見稿,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詳細的勾勒出銀行理財是什麼,讓投資人更清晰的來進行分辨。

十一假期之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新規)正式頒佈,經過了兩個月的徵求意見,靴子終落地。值得所有投資人關注的是,銀行理財門檻也在逐步的降低,從5萬起購降低到1萬起購。這兩個月,結合著理財新規我反覆的在想一個問題:銀行是不是來搶網貸平臺的生意?

這個問題網貸的出借人也不止一次的在三方論壇上討論過,認為網貸出現種種風險,銀行可以藉此機會來收割網貸的市場。注意,這個市場不僅僅是投資人、還有整個互聯網金融理財市場。

這種想法不算做是一種“陰謀論”,從表面來看確實是這樣。

昨天,銀保監會表示,理財產品銷售起點也有望進一步降低。也就是說,1萬的門檻還會再降。

這就出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銀行理財門檻低了,你會去投資嗎?

十一假期,聚會不少,涉及投資理財的話題自然成了酒桌上的常談。有一個共同問題,在當下大環境較差的情況下,理財應該選擇誰?很多人都表示,沒法投、不知道投什麼。

銀行理財收益太低。

網貸風險太高。

之前還能投資於貨幣基金產品,現階段隨著二級市場的不斷下跌,投資貨幣基金也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中國的老百姓正在經歷“投資荒”。

我認為,更確切的形容是“投資冰川期”。

冰川期來襲

相信很多人都看《後天》、《2012》等災難電影,通過合理的想象來描繪出:人們如果不保護當下環境,過度的開採自然資源,“冰川時代”也許會再度降臨。

對於金融市場來講,“投資冰川時代”並不是一件危言聳聽的事兒。

而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環境的改變,理財產品的結構設計,投資者的心理預期的改變都將會導致“投資冰川期”。

我們先簡單分析一下整個市場環境。

從銀行理財來講,在互聯網金融類理財沒有出現的時候,銀行理財絕對是不二選擇。真正意義上實現金融+互聯網的是銀行的網上銀行。U盾的出現和在線理財的購買,讓大多數投資人感覺到了便利,也感覺到了足不出戶、從天而降的財富收益。唯一讓投資人不爽的是,銀行理財的安全性確實有保障,收益也確實略低。

從網貸來講,較好的客戶體驗性和操作的便捷程度給很多人提供了全新的金融服務。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是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收益要比傳統金融金融機構的收益高出很多倍。在2014年網貸蓬勃發展的時候,平臺打出的宣傳語往往是銀行理財的多少倍,xx寶的多少倍,用高收益和高財富回報來吸引大多數投資者的關注。不過安全性確實不咋的。

我們發現銀行理財和網貸兩者的利弊關係很明顯,取長補短也許是最好的方法。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吃魚還是吃熊掌,完全看自己的口味。

近年來,銀行理財的收益不斷在下調,之前突破6%的收益全然不見,4%左右的收益倒是比比皆是。理財新規落地之後,細分了銀行理財投資標的、期限、產品形式,雖然也下調了購買門檻,但是絕大部分投資人都不感冒。投資人表示,收益太低不想買。網貸在今年曆經了“風險釋放期”,導致不少出借人“血本無歸”,雖然說收益率要比銀行理財高出一倍,但是這種“本金無保障”的理財方式,也受到了出借人的排斥。出借人對網貸平臺整個市場的信心受到了打擊。

理財市場投資者陷入“選擇焦慮”的問題開始浮現,環境的改變,市場信心的不足給理財市場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冰川”。當下的投資者就如同在冰川上行走,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多種因素造成的冰川也許在短時期之內難以消融,在寒冷席捲理財市場的時候,整個理財市場的秩序也在進行重塑。

銀行理財下調門檻,是否真的搶了網貸的生意?這背後到底蘊含著什麼?

打破壟斷也是競爭

壟斷這個詞兒很多定義都把它歸為經濟學的術語。我更覺得,壟斷並僅僅是經濟、金融、商業的壟斷,也是客戶資源和需求的壟斷。

列寧說過: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以說自然而然地走向壟斷。

那麼銀行理財和網貸平臺在某種意義上說都對各自的投資者進行了壟斷。並且,都是集中發展。

從投資者角度,網貸和互聯網理財沒有興起之前,投資銀行理財產品是一種最“時尚”的財富增值方式。當然,那時候的投資者選擇也不多,股市的風險較大,而且A股的走勢我也不過多評價,都明白。所以,只要能夠攢足了“門檻”,扔到銀行買理財是最好的選擇,各大銀行之前也展開了競爭,只是利率收益方面的競爭,畢竟同一門檻代表了同一批的客戶,屬於同類人。

不夠門檻的就有點尷尬,也想理財怎麼辦?確實出現個一個“真空期”。隨著網貸平臺和互聯網理財的出現,“低門檻”的投資者找到了歸宿。從某種意義上說,網貸平臺在一定時期之內,壟斷了“低門檻”的投資者,也壟斷了享受“高收益”的投資者。

根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網絡借貸歷史累計成交量近8萬億,目前單月成交量約為1200億;待收約8500億元;月人均投資金額約5萬元。

8萬億市場的網絡借貸還是能夠佔有一定的比重。銀行驚奇的發現,小微市場竟然如此龐大,也印證了人多力量大。雖然網貸的門檻接近於零,但是為了享受高收益,沒有人真正的去投資1塊錢。

這是一個非常好玩的定論:當給予一定高收益的同時,投資本金也逐步升高。

然而,這是一個悖論。悖論點就在於,當本金越多收益越高的同時,風險也隨至而來。

網貸解決不了的問題,銀行要來解決了。銀行理財下調了門檻,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為了打破網貸對於低門檻、高收益群體的“壟斷”。

打破壟斷就要面臨著一定的競爭,如果銀行加入了網貸市場的競爭,跟網貸搶客戶,那麼網貸必須輸。你又安全,還門檻低,如何打得過你啊,出借人經歷了“風險釋放期”,全跑銀行買理財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銀行理財和網貸現在正處在同一起跑線上,這個起點就是“去剛兌”。

銀行理財新規明確表示,銀行理財不在保本保收益。去剛兌是未來金融的大勢所趨,無法改變。打破剛性兌付是銀行理財和網貸壟斷的最後一道籌碼,也是雙方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面臨著相同的考驗。

雖然解放了多年剛兌捆綁的銀行理財,也緩解了網貸的壓力,然而投資者並不買賬。我們依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本金、收益能夠有所保障,這無可厚非。所以,對於網貸來講,真正的競爭並非是銀行來搶生意,而是在“去剛兌”的大背景下,如何獲取更多的出借人,如何保證自己的原有客戶不流失。

這個競爭,隨著網貸的逐步合規,和銀行理財新規的落地進入“白熱化”。銀行降低門檻,雖說是面向大眾,“接地氣”,然而收益不佔優勢,又不剛兌,很難獲取投資者的青睞。網貸平臺面臨銀行降低門檻的競爭,雖說收益佔優勢,但是風險能力把控和資產端確實跟銀行不可同日而語。

未來理財造就了一個新的局面:去剛兌,低門檻是兩個共同點,不同點則是收益不同。

網貸平臺如果想要競爭,收益要比銀行理財略高,高收益就伴隨著高風險,考驗平臺風控能力的時刻真正到來。

想要贏銀行理財,風控競爭是關鍵要素

銀行的風控和網貸的風控本不在一個量級。所以有些平臺說自己0逾期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兒。當然,從投資標的看,網貸的資產端主要是個人或者小微企業借貸,產品形式略微單一,風控的針對性更強。需要明確的是,網貸的風控並不僅僅是對於資產端的風控,也是自身內部的合規風控。

第一,網貸本身的內部合規制度要不斷完善。不僅僅是為了迎合監管政策去完善平臺,更是為了優化風險設計,更好的控制源頭風險。我們看到,此次網貸的風險釋放期,大量的虛假標的被曝出,大量的標的都是“掛羊頭賣狗肉”。很多明面上去向小微企業、個人借款的標的,最終都是去向了其他產業,甚至上市公司、房地產。說到原因,只有一個,老闆讓我乾的!說到底,風控形同虛設,成了“幫兇”,財務制度不健全,沒有起到作用。當然,這是很多中國企業的共性問題,認為企業是老闆的,老闆讓幹嘛幹嘛。

在金融市場中,我們把他稱作內部控制不完善,沒有有效的進行隔絕。如果沒有隔絕,沒有進行干預,網貸平臺完全就成了一人獨立王國,成了實際控制人違法犯罪的利器。如果這樣下去,只能砸自己的招牌,風險來臨後整個平臺的資產端直接塌陷。

第二,網貸平臺對於資產端的風控要逐步提升。這個提升不僅是建立完美的風控審核機制,而是要建立有效的審核、風控、貸後機制。不管是從產品設計的初衷,還是從對借款人風險控制的把控著力點都要進行優化。之前的平臺,大規模的擴張業務,忽視了風控的存在,或者風控的佔比很小,貸後依賴催收。風險加劇後,資金鍊緊張、斷裂給平臺運營帶來了嚴峻的風險。有效的優化風控問題,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夠保證借款人按期、足額還款。在去剛兌的大背景下,缺少了自我墊付和第三方擔保,風控的設計和優化,在跟銀行理財的競爭中顯得尤為重要。

對於投資人來講,到底如何選擇呢?在同一起跑線上,銀行理財和網貸如何搭配,如何分散投資呢?

分散投資的選擇困難

買任何東西都要追求性價比,理財也不例外。性價比這個詞以後不會再出現金融市場中,風險的考量度和整體收益預期應該算作投資者重點的參考。然而,這個參考完全來自於投資者本身。

分散投資的理論已經被大多數投資者熟悉,真正做到的能有幾何實在是無法統計。那麼,面對未來的理財市場,如何分散才是最好的選擇?

說兩點建議:

第一、投資者尋求的“避險投資”不要全部進入。很多網貸的出借人說,自己雷了不少,還有的趁機跑出來了,再找一個可以投資的地兒去“避避險”。在冰川上行走,沒有冰的地方少,一股腦的過去有可能容易碰到雪崩。如果投資網貸失敗,轉向銀行理財,那麼收益上的落差會造成心理上的失衡。這個失衡帶來的是一種“挫敗感”或者沮喪,出借人為了滿足和穩定自己的收益水平,會再一次的鋌而走險,這就等於讓情緒控制了你的投資決策。分散,依然是最好的選擇。

第二、分散投資的重點不在於我怎麼分散,而是在於我如何去選擇。這個選擇的重點在於,未來看收益實在是行不通,只能看透資產端。銀行理財新規明確的說明,在理財宣傳、銷售過程中,向投資者說明理財的風險、投資標的,以及產品結構。是否適合自身風險等級,還需要投資者來把握。對於網貸來講,充分的信息披露是讓出借人看透資產本身的唯一途徑。然而,網貸平臺這一點做的並不好,起碼現階段的平臺幾乎沒有一個完全按照政策要求去做。有的甚至造假數據,造假標的,還有的說自己0逾期。所以,在看懂資產和投資標的情況下,投資者再對自己的本金進行分散投資,這個比例是二八還是三七,時間週期是半年還是一年,真的需要投資者根據看到的情況作出合適的選擇。

“投資冰川期”帶給我們最大的困難是沒有路,魯迅先生曾有名言:這個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然而,在冰上走並不會留下腳印,也不會出現痕跡,如果銀行理財和網貸想要成為“破冰者”,必須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不斷完善自身,良性競爭。當破冰巨輪在前行,冰面行走的投資者們看到我們的能力,定會前來搭上這艘巨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