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慶講勵志第二期——「當代保爾」張海迪的故事

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永慶,上期我們講了尼克胡哲的勵志故事,很多朋友都很佩服他的勵志精神,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咱們國內的勵志典範,她是"八十年代的新雷鋒"當代保爾",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

永慶講勵志第二期——“當代保爾”張海迪的故事

當代保爾張海迪

1955年9月,張海迪出生在山東省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裡,玲玲是她的小名。5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1960年一個明朗的早晨,玩具室裡剛上完一節"課",她和小同伴們嘻笑著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張海迪也喪失了關於腿的記憶。童年時許多生活場景,她都清晰記得,獨獨不知道腿是怎樣活動的,人走路時的感覺是怎樣的。

得了什麼病,竟然這樣可怕?張海迪當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覆發作,十分難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後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張海迪,只能整天臥在床上。當年,醫生們一致認為,像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永慶講勵志第二期——“當代保爾”張海迪的故事

看著夥伴們高高興興地揹著書包上學校,終於有一天張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但是正因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學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張海迪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髮,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髮,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

對張海迪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特殊的學校裡,聰明、好學的張海迪學拼音,學查字典,學一個又一個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撐著身體抄書。沒有人催問。沒有人檢查督促。沒有考試和考試中的競爭,全靠著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學課本學完了。但是很難哪,得走不少彎路,多耗費很多時刻。一道算術題,她做12遍,得出的竟是12個答案!她本來就不喜愛算術,得啦,丟開不學算了!但是不行,硬著頭皮也得學會它。第13次最後算對了。發奮是加倍的,但是成功的喜悅也是加倍的呀。於是,她的學習自覺性、學習樂趣與生活的意志,還有思維潛質,便隨著知識一齊增長起來了。

永慶講勵志第二期——“當代保爾”張海迪的故事

少女時代的張海迪

1970年4月,張海迪跟著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母,坐著一輛大卡車,來到莘縣十八里鋪尚樓村,開始了農村生活。起初,張海迪感覺農村十分陌生,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但是,在那些淳樸的村民身上,張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樸素的愛。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餘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釦子、補衣服。

當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張海迪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發奮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最後掌握了必須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

當年,張海迪作為一名待業青年,也曾有過自卑感。"1年多的時間裡,我四處報名,八方寫信,常常在招工單位的門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為社會做點事,可就是沒有一個單位要我。在別人眼裡,我是一個廢人。"於是,當年,張海迪想到過自殺。

1974年7月14日,張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東西,寫好遺書,說自己不願做沸騰生活的旁觀者,然後一次性吃了30片冬眠靈,又給自己打了6支冬眠靈。在靜靜地躺在那兒等待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張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樓村的鄉親們,真捨不得離開他們;又想到了保爾在海淀公園自殺的情景,他也絕望過,但最終還是戰勝了懦弱和病殘,成了生活的強者。想到這些,張海迪掙扎著爬起來。可藥物起作用了,爬不起來了。於是,她拼命地喊:"快來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經過五六天的搶救,張海迪最後甦醒過來。看到身邊的親人朋友、醫生護士,她慚愧極了,對大家說:"我錯了,從今以後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永慶講勵志第二期——“當代保爾”張海迪的故事

日後,曾有記者問張海迪:如果你能擁有第二次生命作為一個健全的人,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張海迪說:"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會實現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當一個醫生,這也是我從小的一個夢想,我15歲時就自學醫術給鄉親們治病,但沒有機會真正穿上白大褂當一名白衣天使。"

之後,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蹟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完美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背詩歌、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餘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並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忙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牆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一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家裡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七八個年頭的發奮,她不僅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修改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並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永慶講勵志第二期——“當代保爾”張海迪的故事

當初,為了給張海迪治病,母親變賣了手錶、衣服等物品,還欠了一身的債,從無怨言,默默地盡著母親的神聖義務。儘管家裡窮,但父母總是盡最大努力滿足她的要求。凡張海迪喜愛的書,不管花多少錢,跑多遠的路,父母總要想方設法給她買到。生日或節假日,書成了父母送給她的最佳禮物。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作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之後還攻讀了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永慶講勵志第二期——“當代保爾”張海迪的故事

1981年,張海迪獲莘縣 廣播局先進工作者稱號,這年12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蹟;

1983年2月,張海迪被山東省政府授予 勞動模範稱號,被共青團中央授予 優秀共青團員稱號。還曾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自強模範等稱號。1983年起,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等英文作品,創作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絕頂》等作品,其中,《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和韓國出版。1993年4月,通過發憤苦學,張海迪獲得了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7年,張海迪被日本NHK選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她的事蹟,從此傳向世界。在這些榮譽面前,張海迪並沒有停止追求。雖然在輪椅上生活了漫長的44年,但在這44年來,她從未被 病痛所打倒,始終艱難地向上著,絕不放棄每一分鐘的努力,也沒有白白度過生命的每一程。今天,當我們讀著張海迪寫出的那一本本散發著油墨香的書時,就能看到一顆健康的靈魂,感受到深藏在其中的,長達44年的愛。與那些不珍惜生命的正常人相比,張海迪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也更加頑強,更加勤奮。對張海迪來說,知識是一種財富,但自強卻是更珍貴的財富,有了它,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把愛心灑遍人間。一個在黑暗與孤寂中成長的女子像一朵美麗的奇葩,用她那獨特的清香為光明世界的人們打開遮掩雙目的屏障,讓迷失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懂得生命的真正意義。

用我的訴說去了解身障人士的艱辛生活和勵志故事,讓整個社會充滿大愛!這裡是永慶講勵志,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節目請幫忙轉發,讓更多人來關注殘障群體,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