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複製」到「從中國複製」,這種轉變讓國外很多人無法適應

在古代中國人創造了四大發明對世界影響巨大,其實不僅僅只有四大發明,中國在諸多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當時世界的很多國家都從中國借鑑甚至用不光彩的手段獲取了中國的創新,比如古代中國的養蠶技術一直是保密的,後來通過一些方法把這種技術帶到了拜占庭,拜占庭學會之後為其帶來了鉅額的收益。

到了近代中國衰落了,貧窮了,落後了,中國不得不選擇複製與借鑑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誰讓人家發達呢,然而中國人可不僅僅滿足於複製,而是把複製當成發展的過程,最終目的則是創新。

從“中國複製”到“從中國複製”,這種轉變讓國外很多人無法適應

近年來中國一直在鼓勵創新,而中國人也的確展現了非凡的創新能力,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在2017年中國申請註冊的國際專利數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達到48882項,比2016年增長率13.4%,國內發明授權32.4萬項,比2016年增長了8.3%,不僅如此中國國際論文被引用次數成為世界第二,高被引用論文數也依舊保持第二位。

所以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際應用,中國在創新方面擁有了與前沿國家競爭的資本,一些大型公司,諸如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咳咳)等公司在商業,金融服務,娛樂產品等諸多方面開始超越西方競爭對手,比如抖音就在日本,越南等國開始展示影響力,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這些公司之所以發展的很快與創新不無關係,有些硅谷的人才 開始預測,很快“中國複製”就會被“從中國複製”所取代,雖然只少了一個字,但這種改變是顛覆性的,只是很多人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也還沒有準備好適應的心態。

從“中國複製”到“從中國複製”,這種轉變讓國外很多人無法適應

事實上還有人多人認為中國擅長的是模仿或者說是山寨,一直抄襲西方的先進技術與理念,無論中國出現了什麼新的創新,這些人都覺得中國是從他們那裡抄過來的,比如殲20戰機,完全是中國設計製造,全國產, 然而很多外國人一點根據都沒有地認為是抄襲。我覺得這很不客觀也毫無根據,這就好比《食神》當中女評委的一句話,這就像比賽跑步游泳一樣,還不是你怎麼做他也怎麼做,不能因為美國先製造出了F35之後所有的五代戰機就不能跟他一個模樣,否則就涉嫌抄襲。

再比如中國的高鐵,起初的確引進了西門子,阿爾斯通等公司的技術,但中國的高鐵技術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曾經中國高鐵立硬幣的視頻讓很多外國人感到驚訝,因為在如此高速之下,高鐵能做到這樣的穩定運行,很多國家的高鐵還無法做到,如果這算抄襲,那中國的本領實在是太高了,能夠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本就是能力的體現。

很多外國人還以以往的思維看待中國,甚至就在幾年前依舊如此,甚至還發表了很多關於中國無法創新的論文,比如在2014年《哈佛商業評論》曾發表了一篇題為“為什麼中國無法創新”的論文,當然這篇文章也有可取之處,比如中國很多企業的創始人不是設計師而是工程師,缺乏靈感與創新力,教育體系的僵化,缺乏創新的質量與實踐等等,然而也有失偏頗,也有其狹隘的一面。

從“中國複製”到“從中國複製”,這種轉變讓國外很多人無法適應

這篇文章的作者也許並不瞭解中國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西方有著明顯差別,那就是中國人更系統地看待一個問題,而西方喜歡把一個問題分解與割裂,中國人喜歡博採眾家之長,西方人喜歡另闢蹊徑,中國喜歡雙贏,共同繁榮,西方更傾向於競爭與對抗。

很難說這兩種思維或者文化那個更適合創新,因為兩者都有優勢與劣勢,那麼哪一方會成為最終的勝利者,還要看哪一方能夠立足與自己文化的基礎上,更能吸取對方的優秀之處,以彌補自己的缺陷,雖然中國近幾年在創新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卻缺乏顛覆性的創新,比如蘋果手機就曾顛覆了之前的手機概念,在為其攫取了大量利益的同時至今影響力依舊非常大。如果中國無法做到這樣顛覆性的創新,那麼“從中國複製”還不太現實。

從“中國複製”到“從中國複製”,這種轉變讓國外很多人無法適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