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前,千萬別在孩子睡著後做這件事!

源於愛蓮子

剛剛朋友在電話裡哭訴:“這幾天我快累死了,兒子太粘,完全不允許我離開他的視線,尤其是睡覺的時候。”

我一驚,咋這樣了呢,下意識就問:

“你是不是吼他了?”

“打他了?”

“夫妻吵架了?”

朋友委屈,在電話裡懟我:“沒吼也沒打,夫妻關係也很好,他就突然這樣。”

記憶裡她家孩子快三歲,活脫脫的人來熟,並且性格開朗,語言表達很流利,自理能力也很強。一下子就這樣,真的讓人很質疑。

我們就孩子症狀回憶之前發生了什麼事,朋友恍然大悟記起事發的前一天,在孩子睡著以後,她接到快遞電話,就匆匆出門。

拿著快遞迴家,遇到好友,兩個人就聊了起來。

朋友說:大概聊了大半個小時,一時激動就忘了孩子還獨自一人在家睡覺。

待她匆匆忙忙趕回家,一出電梯就聽見兒子撕心裂肺的哭喊聲。

打開門,她發現孩子站在門口,一隻手抱著小熊玩具,一隻手拿著出門要穿的鞋,孩子站在原地拉了一大灘尿。

孩子看到她,伸手就要抱,然後就變成現在的樣子,粘人、愛哭鬧、發脾氣。

其實孩子剛睡醒,記憶比較混沌,他需要媽媽就在身邊,或者是“近在眼前”,以確保自己沒有被孤立,被好好地愛護著。

倘若他無助地發現,該守護他的人不在,要接受自己“被丟下”的事實,他內心就會因恐懼而焦慮並痛苦,下意識認為“媽媽不要我了”。

不知道接下來自己一個人該怎麼辦?要面臨什麼處境?隨後恐懼就會因為一連串未知而被無限擴大。

在恐懼的支配之下,孩子有了“創傷式”的遭遇,就會緊跟著媽媽,確保自己和媽媽寸步不離。


4歲前,千萬別在孩子睡著後做這件事!


4歲前,千萬別在孩子睡著後做這件事!

桃子兒子2歲多的某一天夜晚,牙疼得沒法入睡,在哄睡孩子以後,去了附近的診所。

當時醫生正在止疼,孩子奶奶打電話說:孩子醒了,哭得厲害,讓趕緊回去。

一個多小時後,桃子打開門看見兒子就守在門邊,哭得一抽一抽的。

抱著安撫了很久,他無法再次入睡,雙手死死地摟著桃子的脖子,對桃子說:“媽媽,我怕。”

桃子問:“怕什麼?”

兒子一下子又帶著很重的哭腔說:“怕媽媽走。”

接下來的好幾天,孩子變得小心翼翼,玩的時候也不像往常那樣專心,一會跑來看看,一會又跑過來看看,確認媽媽在不在,在幹什麼。

有時候在廁所多呆了會,他都會跑來敲好幾次門,或者是守在門邊。

現在雖然快五歲了,只要醒來的第一時間,沒有看見桃子,或者叫“媽媽”得不到回應,就會失聲痛哭。

對於孩子來說,媽媽不在身邊的恐懼,是這個年齡階段無法接納和承受的事實。

每一個成長中的小孩,內心都潛伏著一個“小怪獸”, 這個“小怪獸”,常常會在孩子找不到媽媽的一瞬間跑出來,撕咬孩子純淨的心靈,讓孩子內心蒙上一層陰影。

在精神上被“丟棄”過的孩子,即便是父母給孩子最完美的物質享受,也難彌補孩子內心的空缺。

如果父母長期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精神忽視,還可能扭曲孩子的人格。

心理研究指出:大部分人的傷痛其實是來自童年——在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沒有給孩子正面、積極的回應,而是被忽略忽視。

4歲前,千萬別在孩子睡著後做這件事!


4歲前,千萬別在孩子睡著後做這件事!

寶寶熟睡後悄悄離開,或是趁孩子不注意時偷偷溜走,這樣的分離方式都是不正確的。

中國NLP學院親子關係專家林文采博士說:

“當寶寶醒來發現媽媽不在身邊,心理就會產生不適應感。

孩子是無法接受,讓其安然入睡的依賴者(媽媽)消失的,倘若這樣的現象重複發生,就會致使其產生分離焦慮。

另外,在寶寶不注意時走掉,寶寶會因為沒有安全感,造成分離創傷,引發分離焦慮症。”

很多人的童年都有“被丟下”的記憶,有大部分父母會忽略孩子本身的體驗感,意識不到自己的這種行為,會傷害孩子大腦,會影響孩子對安全感建立。

但最新的腦科學研究也發現:3歲前,人類大腦會建立一個獨一無二,只屬於這個人的腦結構,被遺棄的恐懼感也將是大腦的結構之一。

失去安全感的陰影,會跟隨孩子一生,很多成年人的心理疾病,多來至於小時候的恐懼。

但能時時得到父母正面回應的孩子,內心更易充滿安全感,更能更好地發展自己的社會化功能。

4歲前,千萬別在孩子睡著後做這件事!


4歲前,千萬別在孩子睡著後做這件事!


如何化解醒後分離焦慮?

0—1歲,孩子醒後及時分散注意力

孩子睡著後,媽媽要出門拿快遞,或者二胎家庭,家裡有另外一個孩子需要媽媽接或者送,媽媽需要叮囑其他人。

在孩子醒來第一時間及時回應孩子,可以陪孩子外出,或者和孩子玩平時喜歡玩的視覺、聽覺遊戲。

尤其要注意一點:孩子醒來看到的人一定要是孩子平時比較喜歡的人。這樣能有效降低、減少孩子,因媽媽“消失”而產生的不適心理。

1—2歲,演練“分離”

一歲以後的孩子,大部分能自由掌控自己的身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鼓勵孩子獨自玩耍,

或者孩子在獨自玩耍時,選擇靜靜守護。

尤其提醒職場媽媽,如果早起去上班,離開時需要適當減少和寶寶的肢體接觸,不要過度親暱,放心地讓孩子和家裡其他人遊戲,使孩子心態完全放鬆。

但要注意,離開家之前,一定要和寶寶打招呼,倘若孩子哭鬧,也得愉快地和孩子離開,慢慢培養孩子的“預知”能力。

2—3歲,運用肢體語言告知“再見”和“再見面”的時間

孩子2歲以後,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媽媽離開應該簡單和寶寶溝通“再見”,並且告知孩子“我們再見面”的時間及地點,給孩子心理暗示,同時給足孩子心理期待。

尤其注意一點:一定要在約定的時間和地點出現,讓孩子的期待心理得到足夠的滿足。


4歲前,千萬別在孩子睡著後做這件事!


3—4歲時,尊重分離的“儀式感”

桃子的兒子女兒都去上學了。

孩子和她有一個儀式:上學分開的時,會在臉頰上親親;放學見面時,會來一個大大的擁抱。

刻意運用一些肢體語言告知孩子,比如:離開親親,相遇抱抱。目的就是讓孩子養成習慣,並且心裡有底,通俗一點,就是刻意給孩子打“預防針”。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分離時千萬不能忽略那一句“再見”,對於孩子而言,對成年人的信任,就藏在這些細節裡。

即使是孩子小,大人也要尊重孩子的感覺,再離開。一旦與寶寶培養出“信任”,越到以後越可以放心地離開,有一勞永逸的快感。

4—5歲,培養興趣,娛樂心情

遊戲是4歲孩子,認識世界和成長自己的主要方式。爸爸媽媽應該在點滴生活中,發現寶寶喜愛的玩具,和假扮的遊戲。

這樣做的目的是,即便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孩子也能通過玩具和遊戲的想象,找到精神寄託。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

教育的本質,是用一個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對於教育、養育而言,看得見莫得著的父母愛是孩子一生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