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也有暖心故事,浙二青年的做法,贏得八旬教師點讚!

城市的繁華,少不了年輕人拼搏的身影。可在高樓林立間,又有多少獨居年邁的老人,守著一屋子的清淨,也唯有在兒孫回來看望時,他們才打起精神、起身出門,只為一頓噴香的飯菜。

然而,就是這樣一次少有的短途,也很有可能發生意外。


87歲的杭州退休教師凌奶奶,居住在杭州上城區佑聖觀路三益裡小區。前一天,大兒子電話來說要來看望,這不,第二天天矇矇亮,凌奶奶就出門買菜,卻不小心在半途中跌倒,經歷了一場被圍觀、被側目但終被好心人扶起送往醫院就醫的歷程。

也許,每一天,這樣的畫面都會在城市各個角落裡上演。期間,一些人停下、駐足、觀看,一些人遲疑片刻隨後疾馳而去,也還會有少部分人放下早高峰單位打卡後的繁忙工作,留了下來,守候老人。

凌奶奶是幸運的,她在跌倒數分鐘後,遇上了一位浙江大學的博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臨床研究中心工作人員陳思聰,小夥子照看著老人直到去醫院結束檢查確認無恙才離開。陳思聰用一上午的時間,詮釋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美德,而他所在的單位,也並未因曠時而進行苛責,而是共同參與救助。

事情很小,卻折射當今社會冷暖。

該老教師手寫信件只為再說聲謝謝


還要從一封寄往浙醫二院臨床研究中心的平信說起。

十字路口也有暖心故事,浙二青年的做法,贏得八旬教師點贊!

8月31日,一封印有“清泰街”郵戳的平信寄到了浙醫二院臨床研究中心,收信人為“中心領導及陳思聰同志”。臨床研究中心主任拆開了信封,一張用紅彤彤的紙寫的感謝信映入眼簾。信中字跡娟秀、工整,詳細講述了一個月前,寫信人凌奶奶在發生意外跌倒後被浙二員工陳思聰救起的故事。

“我和陳思聰同志是過路相逢,可他對老人的關切、尊重,使我和我的子女感動和感激。他助人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值得人們敬佩和學習。我們全家人感謝他,也感謝浙二臨床中心領導的支持。我們認為,陳思聰同志是現實生活中的雷鋒,是杭州最美的人。”

十字路口也有暖心故事,浙二青年的做法,贏得八旬教師點贊!

老人發自肺腑的感激,也讓科室領導同樣感動。這個事兒,臨床研究中心的其他同事都是清楚的,當天的批准請假、後續就診,他們都參與其中。對他們來說,這是再平常不過的小事,但卻沒想到老人卻始終惦念至今。


事情發生在7月23日清晨,7點20分左右。當天,凌奶奶起了個大早出門買菜,走在西湖大道和佑聖觀路十字路口南側的人行道上時,由於路面有坡度加之有些溼滑,凌奶奶腳下沒穩住,瞬間倒了下去,菜和手裡的蒲扇散落在地。因一時疼痛難忍,凌奶奶半倚在地上,怎麼都站不起來。

當時正值上班高峰期,電瓶車、行人行色匆匆在凌奶奶旁疾馳而過,一些愛湊熱鬧的人開始圍了上來,但都未動聲色,看了看便轉身離開。這時,一位騎著電瓶車的青年路過,剛好在等紅燈。看到了地上的凌奶奶後立馬把電瓶車停靠在一旁,跑過來就問“奶奶,要不要打120去醫院檢查?”

這位小夥子就是浙二臨床研究中心的博士陳思聰。為避免立馬攙扶後造成二次傷害,特別是腰椎問題,陳思聰先讓老人試著抬抬腿、扭扭腰,當老人確認身體感覺好點時,陳思聰才準備攙扶起老人。

陳思聰身高180以上,原本以為自己可以直接攙老人起身。可不成想,老人體重過大,又用不上力氣,自己嘗試了兩三次都扶不起來。這會兒,斑馬線上的綠燈亮了,一群人朝這個方向走來,陳思聰朝人群中大喊了一聲,許多人看了一眼還是匆匆離去,但一位中年大叔卻走了過來,一起把凌奶奶扶起身,並簡單的詢問了狀況。

凌奶奶對陳思聰說,自己家就住在馬路對面的小區,想去附近的醫院,可子女都不在身邊,還需要回家拿病歷本和醫保卡。雖然陳思聰當時離單位只有5分鐘時間,眼看著就要到八點,但是他想也沒想,第一時間向領導說明情況請假,而後攙著老人去取就醫相關材料。

十字路口也有暖心故事,浙二青年的做法,贏得八旬教師點贊!

同事遠程襄助共同救助老人

“處理好老人的情況後再來上班,路上小心點!”當陳思聰將老人跌倒的現場圖片發給科室領導請假時,科主任很快給予了回覆,這讓陳思聰吃了一劑定心丸。

很快,陳思聰陸續收到辦公室兩位同事的電話,一同事跟他說“單位有什麼工作我來扛著,你放心救人!”另一同事接通就說“需要錢我這裡有!”同事的態度,也讓陳思聰心裡暖暖的。

從跌倒處走到奶奶家大約300米的路程,陳思聰攙扶著凌奶奶卻走了很久,老人倚靠在陳思聰身上使他需要費力才能行走,到老人家中後已是大汗淋漓。

奶奶在屋內找病歷本,陳思聰在一樓在涼臺上幫老人把輪椅從一堆雜物中取出。這時,樓上鄰居保姆出現,看到凌奶奶受傷後,保姆放下手頭的工作對老人說,“我幫您推到醫院。”

很快,陳思聰回來去推電瓶車,鄰居保姆推著凌奶奶往浙醫二院這邊走,在路上凌奶奶碰上了自己的親戚,於是,四個人一同前往醫院。按常理說,陳思聰這會兒其實已經完成了救助任務。

然而,陳思聰卻擔心凌奶奶和家人來看病不熟悉各個科室的路線而耽誤最佳診治時機。在凌奶奶家時,他就打電話給認識的一位骨科醫生,並把老人的情況發給對方,骨科同事先教陳思聰對凌奶奶做了按壓等初步檢查後,建議這種急性骨傷保險起見還是要到醫院拍個片子。

周邊有三四家大醫院,對於去哪家醫院,凌奶奶執意選擇了浙醫二院。她說,自己以前患有心臟病、腰椎等疾病都是去浙二看的,那裡的醫生對患者非常好,所以非常信任。當得知陳思聰也是浙二的之後,凌奶奶就更加堅持去浙二的想法了。

“幫人就幫到底”,懷著這一純粹的想法,到了醫院後,陳思聰幫忙掛號,並陪伴凌奶奶到骨科就診,隨後到放射科拍片,一步未曾離開,直到拿到拍片的號子安頓好之後陳思聰才飛奔去了辦公室。

十字路口也有暖心故事,浙二青年的做法,贏得八旬教師點贊!

十年浙大薰陶 “聰哥”希望做社會有用之人


“樂於助人的人回來了!”當天回到辦公室,陳思聰便受到了同事的歡迎,而他的這種行為,也紮根在每一位來浙二的年輕人身上,“精湛演繹技術,關愛體現服務”,醫院濃郁的人文氛圍讓每一位員工,認同,並融入日常的生活。

同事們叫陳思聰“聰哥”,2016年進入浙二臨床研究中心工作,並非從醫,而是做實驗室管理和基礎科研。

學生時代,陳思聰在浙大度過了10年時光,從本科到博士,他說,做學生時印象最深的就是竺可楨老校長勸誡新生的那段話。每每在玉泉校區圖書館前,對著竺可楨像進行瞻仰,老校長竺可楨對大學生的勸誡便時時浮在腦海“諸君到大學裡來,萬勿存心只要懂了一點專門技術,以為日後謀生的地步,就算滿足,而是要做社會的砥柱。”

“聰哥”是個低調的人,當得知我們要採訪他時,他說自己只不過做了件理所應當的小事,不值得宣揚。於記者而言,這的確也是眾多新聞事件裡,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可細細想來,一個人若能為他人的生命付出真心、幫人到底,且得到肯定、支持,這背後一定有可挖掘的故事。

“聰哥”是東北人,就是雪村唱的那首“東北人都是活雷鋒”中的東北人,他說,自己一人在外打拼,家中父母爺奶年事已高,當他看到凌奶奶倒地摔倒便不自覺會想到自己的家人,也希望有更多人在老人跌倒、遇到困難時站出來,讓外出的孩子們多點安心。

“聰哥”是學霸,愛鑽研。這不,今年由他主持的“光遺傳學”項目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對他而言,研究探索既是娛樂:除了日常工作,他的閒暇時間和週末也幾乎都撲到了實驗室,開展分子生物學研究,對腺病毒載體進行改造,希望腺病毒系統能夠更加簡便、高效。

陳思聰說,時間會沖淡很多事情,可初心不變,人心就不會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