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下的人類食譜

末日下的人類食譜


外媒稱,科學家在2018年8月6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說,全球有進入“溫室”狀態的危險,即使全球氣候協定規定的減排目標得以實現,全球平均氣溫仍將升高4到5攝氏度。

目前,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的上升幅度略高於1攝氏度,並且每10年上升0.17攝氏度。來自斯德哥爾摩環境恢復中心、哥本哈根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科學家說,如果跨過一個關鍵門檻,幾個臨界點很可能會導致突變。

此類進程包括永凍土解凍、海底甲烷水合物流失、陸地和海洋碳匯趨弱、北極夏季海冰消失,以及南極海冰和極地冰蓋規模減少。

國際上很多研究機構都會做氣候數值模式,但對比全世界這些模式對北極海冰的模擬結果會發現,有的模式在預測海冰的某一方面比較準確,有的模式在預測海冰的其他方面比較準確。總而言之,世界上還沒有哪家的模式是絕對準確的。而在幾個誤差相對小的模式裡取一個平均值,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在2040年至2060年間,北極地區可能會出現相對無冰的情況。

海冰減少會影響到西風帶的強弱,而西風帶在極區和中緯度地區之間充當了屏障作用。西風帶強的話,寒流就較難從極區進入中緯度地區,反之就更容易。這在一定程度上誘發瞭如2008年中國南方的凍雨天氣,以及近年來北美、北歐地區的暴雪等災害性天氣。

西南極洲和格陵蘭的冰蓋融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13米。東南極洲的冰蓋對氣溫升高的敏感程度比此前認為的要高,一旦融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12米。

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所長漢斯·約阿希姆·舍爾恩胡伯指出,“這一連串事情可能推動整個地球系統進入新的運轉模式”。他此前認為,一旦地球溫度升高4至5攝氏度,能存活的人數不超過10億人。

現在即便人類立刻停止碳排放,但過去五十年來已經大量消耗的石化能源,已經造成不可逆的環節變化趨勢。當務之急不是倡導低碳生活,而是趕緊研發環境驟變下工農業生產的應對技術。尤其是無土農業的工廠化生產技術,以及動物蛋白質替代技術。現在最突出的就是主糧(澱粉類農作物)和蛋白質的市場供給穩定性。

民以食為天!常言道“一頓不吃餓得慌”,人類歷史上經歷過無數次饑荒。是造成人類非正常死亡最主要的元兇。而今年尤其突出的極端天氣導致的農產品減產,已經給社會穩定的基礎,糧食安全帶來了巨大的隱患。

在中國,今年小麥收穫期間,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部分地區遭遇大風、連續陰雨等災害天氣,小麥大面積倒伏,出現穗上萌動、發芽、黑穗等現象,超標小麥數量多。統計局表示2018年小麥產量2567億斤(1.28億噸),比上年減少62億斤,下降2.4%。

2018年作為主糧之一的中國小麥減產已成定局。如果僅僅是中國農產品減產,發達的國際貿易也可以進行充足的市場補充。但世界其他地區的情況如何呢?

最近,全球小麥價格大漲一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小麥主力連續期貨週二(7月31日)升至2018年以來的最高位,主要是擔心全球主要小麥產區的產量受天氣影響下降,供應緊張。與此同時,Euronext交易所制粉小麥期貨價格創下四年來的最高水平203歐元/噸。國際穀物理事會(IGC)7月底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2018/19年度全球小麥產量為7.21億噸,比早先預測值低1600萬噸,這也將是2013/14年度以來的最低水平(五年低位又印證)。

根據統計數據看,主糧小麥的減產程度有限。雖然會引發小麥的價格上漲,但是還不足以威脅到整體的糧食安全。但是,如果全球性的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發,並且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呢?

結合前面對於環境氣候的分析,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發,並因此導致的農產品減產將會是未來不可迴避的大趨勢。如果不重視農業生產的技術應對和結構調整,全球性的大饑荒到來只是時間問題。

碳水化合物(糖類)、油脂、蛋白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礦物質)是人體所需的六大營養素。我們從這六大營養素中分析,未來人類食譜的變化情況。

這六大營養素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人體最主要的熱量來源碳水化合物(主食)和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成分:血液、肌肉、神經、皮膚、毛髮等的蛋白質(肉蛋奶、豆類、乾果類)。

土豆一般情況下,2000公斤是比較容易達到的一個數值,好的地塊和合理的管理能夠使畝產達到5000公斤以上。這樣的產量是水稻、小麥、玉米等完全無法比擬的。土豆是一種高產、適應性廣的農作物。大米、小麥和玉米提供的營養成分,它都能提供,甚至更為優越。土豆中富含的蛋白質比大豆還好,最接近動物蛋白。聯合國將2008年確定為馬鈴薯年,以提高公眾對土豆在戰勝飢餓中所發揮重要作用的認識,促進生產、加工、消費和貿易。甚至提出未來世界出現糧食危機時,只有土豆可以拯救人類。2015年,中國也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

隨著極端氣候的頻發,畜牧業必然會受到嚴重的打擊。除了大型牲畜對環境的敏感度更高外,飼料會因產量降低而導致成本的上漲。所以,作為傳統蛋白質食物的主要來源,豬牛羊類肉製品會變得越來越昂貴稀有。

世界上的昆蟲約有100多萬種,有3650餘種可以食用。據專家們預測,到21世紀,昆蟲將成為僅次於微生物和細胞生物的第三大類蛋白質來源,因為昆蟲高蛋白質、低脂肪、低膽固醇,營養結構合理,肉質纖維少,又易於吸收,優點突出,並優於植物蛋白質。由於昆蟲具有分佈廣、繁殖世代短、繁殖指數高、適於工廠化生產、資源豐富等特點,而成為一理想的亟待開發的食物資源。昆蟲的蛋白質含量比牛肉、豬肉、雞、魚都要高。而且蛋白質中富含人體所需要的各種氨基酸,尤其是不能自行合成的賴氨酸、蘇氨酸、蛋氨酸等。此外,蟲體中還含有少量脂肪、糖類、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等。還可以從昆蟲表皮中提取幾丁質,從血液中提取抗菌肽等。基於以上原因,昆蟲蛋白質會成為人類食譜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當然,以人類對於食物提煉加工技術的快速進步,未來呈現在我們餐桌上的很可能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土豆和昆蟲的樣子。尤其昆蟲,很多人想到蟲子就只有噁心的感覺。但如果將蛋白質提取出來,加工成蛋白粉。然後將蛋白粉加工成各種口味的“人造肉”,蟲子的心理陰影就可以消除了。甚至可以通過3D打印技術,將“人造肉”打印成豬牛羊肉的樣子,並添加對應的口味。這樣,末日下的菜單食譜,看起來也沒有那麼糟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