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爲己天誅地滅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百度百科裡是這樣解釋的:“真正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現今所用常被曲解為人如果不為自己著想,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其實自私是人類的天性,也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根本。是基於個人利益需求所作出的行為反應。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無論文明怎樣進化,都逃不脫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從物種的繁衍生息角度,只有這種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才能讓物種得以適應千變萬化的生存環境,將生命的活力延續下去。

那麼,從生命個體而言,一切從自身利益為出發點,活下去,這就是生活的根本。古人觀念中有“百善孝為先”,並且還有一條緊隨其後的觀念“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實突出的就是繁衍生息才是生活最根本的目的。

如此看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無論從哪個角度解釋,都是人類生存下去的根本。也許,自私並不應該是一個貶義詞。那麼,為什麼自私成為了人們非常厭惡的一種行為了呢?

人類有別於虎豹,與螞蟻、蜜蜂一樣,屬於“社會型”物種。也許有人會說,我更喜歡當“獨行俠”。對不起,哪怕是最強壯的人類,別說和豺狼虎豹這樣的獵食者生存搏殺,即便面對羚牛的犄角都很難給自己找到逃生的機會。想要獲得“自私”最根本的目的“生存”,任何人都離不開對社會群體的依賴。

在人類科技的帶動下,我們擺脫了和自然界動物之間的生存競爭。但是,生存競爭卻轉移到了人與人之間。那麼,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是由什麼決定強弱呢?俗語說“雙拳難敵四手”,還說“人多力量大”。沒錯,人與人之間的生存競爭,依然要遵循人類“社會型”物種的屬性,離不開對社會群體的依賴。

既然任何環境和情況下,人的生存都離不開對社會群體的依賴,那麼對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理解,恐怕不能那麼簡單了。社會群體的有效運轉,除了分工合作之外,成員間的信任感和凝聚力是更加重要的因素。如果一個社會群體的成員間互相都保持戒備提防心理,那麼分工合作的效率必然是非常低下的。一個低效的社會群體,必然會被更高效的社會群體所淘汰。

為了達到活下去,更好的活下去這個最“自私”的目標,我們就得思考如何增強我們所在社會群體的凝聚力,提升分工合作的社會運轉效率,努力讓自己成為“強者”的一員。這一點,古今中外各種宗教和思想流派,都作出了思考並給出了答案。

儒家思想提出五常“仁、義、禮、智、信”。

穆斯林聖人穆罕默德說:“誰不仁愛他人,他也得不到仁愛。”

《聖經》中教導信徒作為上帝的子民,耶穌基督的門徒,也當效法基督,效法上帝去這樣愛別人。

各種不同的宗教和思想流派,不約而同的提到了“仁愛”。推己及人的去想,自己會信任怎樣的人?自己更願意和怎樣的人合作?這也代表著自己怎樣做,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才能獲得別人熱烈的合作歡迎,才能讓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社會群體成為生存競爭的強者,活下去,更好的活下去。這才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最正確的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