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回憶了,你童年的記憶多半並不真實

别回忆了,你童年的记忆多半并不真实

利維坦按:我童年的記憶基本都是從五六歲開始顯現的,而且非常碎片化。成年後,當我試圖通過語言來和兒時夥伴分享過去的共同經歷時,總會或多或少地彼此出現記憶偏差——這毫不奇怪,我們記憶的真實性從來都是打著問號的,更何況是童年期的記憶。

可問題在於,為何很多人堅稱自己擁有兩三歲乃至更早的記憶?這些記憶是真實的嗎?

譯/苦山

校對/喬琦

原文/medium.com/s/youthnow/your-childhood-memories-are-probably-fake-b04741f39b1b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苦山在利維坦發佈

我站在我家老房子的門廊下——那是一幢倫敦郊區的紅磚房,房屋左側有一道搖搖欲墜的籬笆,從它的縫隙裡,玫瑰胡亂肆意地探出頭來——奶奶蹲在我面前,雙手搭在膝上,朝我微笑著鼓勵我朝她走去。她身著一件紅色開襟毛衣,戴著棕色框的眼鏡,淺色捲髮梳得整整齊齊。她的臉上有雀斑,每一條皺紋都清晰可見,她衝我笑得燦爛,眼角的魚尾紋皺了起來。

這件事發生在我4歲時,它是我關於童年最早也是最愛的記憶之一,但這回憶同樣浸了一層哀傷。在這件事過去許多年後,當時奶奶已經去世,某次,我翻閱起了舊照片——它們都藏在冰箱上的一個盒子裡。突然,我在光面的照相紙上看到了她,表情和記憶中一樣愉快——整齊的捲髮、燦爛的神情、皺紋和她那美麗的微笑,分毫不差。

我的記憶對我撒了謊。我的記憶告訴我,我是在那一刻、在我家的門廊前看到了她的這個表情,但實際上,我是從照片裡記住它的。我感到困惑又失望,混雜著一絲類似悲傷的情緒——就像當我意識到男友出軌時的心情那樣。

在小說中,人物記錯自己年輕時的經歷是件挺常見的事,且多半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但事實表明,在回顧自己的人生時,許多人的敘述確實並不可靠。倫敦大學城市學院記憶與法律中心(the Center for Memory and Law at City,University of London)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約有40%的人群的第一份記憶其實是虛構的。科學家們詢問了6641個人,請他們描述自己的第一份記憶和當時的年齡,結果發現,其中2487例記憶都不太可能是真的,因為當事人經歷事件時還不到兩歲。多達14%的受訪者稱他們記得週歲前發生的事,這一數據十分驚人——有些甚至聲稱他們記得自己出生時的情狀。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56797618778831?journalCode=pssa)

别回忆了,你童年的记忆多半并不真实

圖源:OSF HealthCare Newsroom

科學界普遍認為,人只有在三歲後才可能記住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不到三歲時,嬰幼兒大腦的生理結構註定他們無法形成並儲存具有完整情節的記憶,因為與這一功能相關的大腦部位還未發育好。事實上,部分科學家認為,我們只有到五六歲時才能記住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在此之前,我們所記住的一切都只是“記憶碎片”。

儘管如此,受訪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堅信,他們記得自己當年從嬰兒車向外看、別人給自己換尿布,甚至是第一次走路時的情形。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記得自己根本不可能記住的事情呢?

别回忆了,你童年的记忆多半并不真实

圖源:Kremlin Post

最大的可能性似乎是,我們所虛構的童年回憶是在我們聽過的故事和看過的照片基礎上創造出的。記憶與法律中心主管、該項研究的負責人馬丁·康韋(Martin Conway)以某人記得自己在嬰兒車裡的情形為例。“這一類記憶可能源自當事者身邊的人說過‘媽媽以前有一輛很大的綠色嬰兒車’,於是當事者便開始想象它的樣子,”他說,“日復一日,這些碎片變成了一段有完整情節的記憶,而且通常當事人會往裡面添油加醋,比如開始相信嬰兒車頂有一串玩具。

看起來,虛構的回憶和我們有證據證明並非編造的那些回憶一樣真實。對成年人的腦部掃描顯示,虛構記憶所激起的神經活動看起來和真實回憶激起的神經活動極為相似,這些神經活動涉及了相同的大腦部位,包括海馬體。這意味著,我們的“真實記憶”也許根本不可靠,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所有的記憶都是對過去的重構。

虛構的童年記憶也許同樣能在進化過程中發揮作用。

“我們並非在腦中重新將事件經歷一遍,而是根據腦中存儲的印象對事件進行重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心理系與神經科學中心一位副教授布羅克·柯萬(Brock Kirwan)這樣解釋,“看上去,當你重新激活大腦中的這些印象時,它們會變得易受影響,甚至可以被修改。這使你能夠更新自己的記憶印象,將它們和新的類似事件聯繫在一起。這同樣意味著,你的記憶會隨著時間改變。”

别回忆了,你童年的记忆多半并不真实

圖源:Intellectual Cramps

但不論我對奶奶的記憶準確與否,“回憶”行為本身對我或許也有好處。“如果你對幼年有著積極的記憶,這可能對你有益,”柯萬說,“它會讓你的總體世界觀更積極,你會更善於應對生命中的挑戰。”

虛構的童年記憶也許同樣能在進化過程中發揮作用,讓我們在未來做出更好的抉擇。若我們能從過去的類似事件中找到規律、吸取經驗,我們就能準確預測將來會發生的事。

但鑑於世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經歷,在腦中進行字面意義上的“記憶重播”給人的幫助十分有限。“回憶與過去有關,但它也讓我們得以和彼此建立聯繫,它就像人與人之間的粘合劑,”康韋說,“與其將回憶重播、分毫不差地記下,不如記住事件的梗概,若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時出現了不同的地方,就將這些不同部分加進梗概式的印象裡,這更有用些。”

就這樣,我們的記憶隨著時間發生改變,在我們將與世界運作有關的新知識整合進去時更新升級。“我猜測這些虛構的童年回憶就是這種更新過程中的副產品,”柯萬補充道,“我們瞭解到某些有關我們本人嬰兒時期的事件,或是所有嬰兒都會經歷的事情,之後便將這些信息誤認為一段真實的有情節記憶,因為它們具有情節記憶片段的特質。”

别回忆了,你童年的记忆多半并不真实

圖源:Intellectual Cramps

這種理解是否讓你開始質疑自己的過去?若是如此,那你如何辨別一段記憶是否虛構?康韋認為,線索就藏在記憶的複雜性中。“在許多案例中,它們(第一段記憶)涉及的概念太過複雜(所以不可能是真的)。如果你讓一個兩歲的幼兒回憶數月前發生過什麼,他們不會說自己曾在嬰兒床裡玩球,而他們的媽媽正好走進來,笑出聲。這個故事裡的渲染修飾成分太重了。”

喬恩·西蒙斯(Jon Simons)是劍橋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專業的準教授,他認為人對自己的記憶是獨立於語言的,而語言功能讓我們能夠講述並理解故事。他說,前額葉皮質前部(anterior prefrontal cortex)——這一部位就在額頭後方——是探查一段記憶真假的關鍵,我們通過分析這段記憶的質量來作判斷。那些感官細節更豐富的記憶更有可能是真的。“多數情況下這種辨別方法很可靠,但也還是會有基於他人告訴你的故事產生的‘記憶’,這些就稍微難判斷一些。”他說。

當然,你也可以翻找照片,或是問你父母有沒有告訴過你你記得的那件事,但這仍然可能意味著你的記憶是建立在一段碎片上,而你事後對其做了美化加工。但還有一個問題:你可能根本不想知道你所珍惜的一段記憶是不是虛構的。康韋說,研究中,

在被告知他們所珍愛的一段回憶可能是編造的時,部分受訪者“大發雷霆”,另一些則直截了當地拒絕相信這點。

儘管我很確定我是從一張老照片裡虛構出了有關我奶奶的那段栩栩如生的回憶,我更願意相信我確實記得那個快樂日子的一星半點。正如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所說:“真相很少純粹,也從不簡單。

往期文章:

别回忆了,你童年的记忆多半并不真实
别回忆了,你童年的记忆多半并不真实别回忆了,你童年的记忆多半并不真实
别回忆了,你童年的记忆多半并不真实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合作聯繫:微信號 liweitan2018

一家過去時的書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