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的中国第五大石窟 竟暗藏千年皇陵 石刻与《兰亭序》齐名


河北邯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战国时期曾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之久,文物古迹极为丰富。开凿于北齐的响堂山石窟,气势恢宏、雕刻精美,是河北省最大的石窟,也是与云冈石窟齐名的中国第五大石窟。

响堂山石窟分为南北两处,俗称南响堂和北响堂,现存石窟16座,精美造像5000余尊以及大量刻经、题记,堪称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因石窟建于山腰,人们在幽深的洞窟中拍手甩袖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故名“响堂”。

北齐时期开凿响堂山石窟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作为皇帝往来晋阳与邺城之间的休息避暑之地,二是作为北齐高祖皇帝高欢的陵寝。这座皇家石窟内的造像面部丰颐而富有神韵,衣纹疏简贴体,被誉为佛教艺术史上“北齐样式”的集大成者。

位于窟群北端的大佛洞规模最为宏大,洞内正面佛龛内供奉一尊通高5米的坐佛,佛像身后的火龙背光浮雕,细节精妙绝伦,展示了北齐时期高超的雕刻艺术。因为北齐时期佛教宣扬“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主张,经专家考证石窟中这尊大佛为佛祖与皇帝的合身像。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墓葬就位于大佛洞中心柱的顶端。一世枭雄高欢堪称“北魏版”的曹操,他以丞相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北魏朝政。公元547年高欢病逝后,其子高洋废黜东魏,开创了高齐王朝,史称北齐。

北响堂第三窟旁的《唐邕刻经碑》,为北齐晋昌郡开国公唐邕于北齐天统四年(568年)书写的《维摩诘经》四部,经文笔锋犀利,刚劲挺拔,共历时四年雕刻而成,开创了石壁刻经的先河,其艺术和历史价值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齐名。

南响堂第七窟又被称为千佛洞,洞顶莲花藻井的四周,八位婀娜柔媚、楚楚动人的飞天,或手弹琵琶,或吹奏笙管,构成一幅宁静祥和的天国世界,浮雕的色彩虽历经1500年依然鲜艳如初,极具视觉震撼力。

响堂山石窟堪称东魏北齐时期中国佛教文化的精髓,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石窟在先后经历了北周灭佛运动、以及民国初期文物贩子的盗窃贩卖之后,大部分佛像的佛头都被盗走,其中大多数流散到世界各地,被多家海外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