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金融】區塊鏈「美國共識」已經形成

【後現代金融】區塊鏈“美國共識”已經形成

『後現代科學技術』公眾號發佈理論物理學/自旋電子學/生命科學/生物技術/仿生智能等主流科學,及場科技/信息醫學/自由能源/推進技術/水科學環保技術等邊緣科學信息,以主流學術標準和東方自然哲學視角對後現代科學、技術與產業革命進行分析,結合區塊鏈等後現代金融科技,打造創新生態

區塊鏈技術的率先提出者“中本聰”一度被當成美國人,這雖然只是個誤會,但美國的確是新技術的搖籃和最有力的推動者。就在中國的除夕之夜,美東時間2月14日上午10時,美國眾議院召開第二次區塊鏈聽證會,主題為“超越比特幣:區塊鏈技術新興應用”。相比數天前,2月6日的首場聽證會,內容已經由虛擬貨幣、證券領域,擴大到無限廣闊的應用場景。

全球媒體對於首場聽證會的關注,過於放在其

對比特幣市場的影響和可能的對ICO的監管舉措上,其實,那場聽證會傳遞出的“不封殺(不傷害)”,亦即謹慎監管甚至樂觀其成的基本態度才是要義。而第二次聽證會“超越比特幣”的主題,更將區塊鏈上升到“變革性技術”,探討的應用場景涵蓋了金融、商業和政府效率提升。

智投鏈發起人唐一端指出,“雖然只是聽證,但更像是一種背書”,聽證會並不代表美國政府的意志,但監管機構官員、官方智囊和商業領袖們之間的共識,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關於區塊鏈技術大規模應用的“美國共識”正在形成。這些共識是超越區塊鏈技術層面的“共識機制”之上的“國家共識”,其內涵包括“擁抱技術、保持開放、做好準備應用於商業和政府業務、致力於投資者和消費者教育”等。

【後現代金融】區塊鏈“美國共識”已經形成

美國國會第二次區塊鏈聽證會現場

“擁抱技術”和“不要封殺”成為共識

首場聽證會主要針對虛擬貨幣,主要發言人包括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傑·克萊頓(Jay Clayton)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主席克里斯托弗·詹卡洛(J.Christopher Giancarlo)。區塊鏈技術有著極大的潛力,這是他們的共同看法。傑·克萊頓表示“非常樂觀地認為,金融技術的發展將幫助促進資本形成,為機構和企業提供有前途的投資機會”。在他看來,儘管存在挑戰,新技術的應用能夠促進監管,利於保護投資者,因此他提出要“擁抱技術”。克里斯托弗·詹卡洛亦認為“我們正在進入世界金融市場的一個新的數字時代”,“新技術將使美國市場以負責任的方式發展,並繼續發展經濟,增加繁榮”。由於虛擬貨幣有潛在益處,在政策上,他提出了“不要封殺”的基調

美國金融監管方對於虛擬貨幣樂觀其成,但並非無所作為,各機構之間的協調分工包括:

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未經註冊的證券產品採取監管行動,無論它們是虛擬貨幣還是初始代幣產品;國家銀行監管機構主要通過國家匯款法律來監督虛擬貨幣即期交易;國稅(IRS)將虛擬貨幣視為資本利得稅的財產;財政部金融犯罪執法網絡(FinCEN)監測比特幣和其他虛擬貨幣轉賬是否以實現反洗錢目的。SEC和CFTC認定帶有價值存儲功能的虛擬貨幣可定義為商品,ICO發行的Token性質就是證券。

【後現代金融】區塊鏈“美國共識”已經形成

SEC主席Jay Clayton在首次聽證會上

“區塊鏈信念”上升為美國國家戰略

第二次聽證會的視野更為廣闊,除了廣泛的商業場景,還涉及了新技術在政府業務中的應用,並把相關的應用上升為共同的信念。這些信念包括:共擔信任是基石;區塊鏈是一項變革性技術;區塊鏈必須開放;當前已做好準備運用於商業和政府業務。

此次聽證會中,來自沃爾瑪、IBM、NIST的發言分別解釋了區塊鏈技術現階段在各自領域的應用,已具備的功能及未來應用預期。而來自國會研究處方面的發言透露,美國總務管理局和國土安全局正在將區塊鏈作為一種提高當前政府業務效率的方式來考查

出席聽證會的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信息技術實驗室主任Dr. Charles H. Romine表示,區塊鏈是一項令人激動的技術,它有可能使用強大且經過驗證的信任模型來真正解決企業和消費者需求。在區塊鏈標準化領域,NIST正在積極參與基於協商一致的、符合國家和國際水平的文獻標準制定工作。

本傑明卡多佐法學院區塊鏈項目臨床副教授與聯合主任Aaron Wright表示,美國政府擁有獨特的能力通過制定法律法規來影響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可以實施有利的監管框架以保護試驗區塊鏈的企業,並進行周到、中立的監管。他甚至鼓勵國會考慮委任一個“全國區塊鏈委員會”,該委員會旨在通過探索投資基於區塊鏈相關研究的方式(如通過獎勵或其他)來鞏固美國的技術地位

中國“民間共識”與“國家行動”

源於美國的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如在線支付和P2P借貸等到了中國之後已經“發揚光大”,應用的廣度和發展的規模以及相關平臺的價值已經超過了在美國的始創者,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交易也在中國空前活躍,那麼,中國能否在虛擬貨幣以及區塊鏈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做到全球領先呢?

回顧電子商務、在線支付、網絡徵信等互聯網服務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一個重要特點——總是民間先行先試,待發展接近成熟之後,“國家隊”再跟進效法或參與,甚至主導整合

,例如在徵信領域,基於淘寶平臺交易和支付寶數據的芝麻信用已有較廣泛的社會認同,騰訊徵信等有巨頭背景的徵信平臺紛紛上線,然後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作為“國家隊”代表,牽頭成立百行徵信。在虛擬貨幣和區塊鏈領域,或將再現類似的發展歷程。

或許受中國官方對虛擬貨幣的態度的影響,目前不論是在虛擬貨幣(數字貨幣)還是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方面,尚無被全社會認同的共識描述,但在民間或者商界,這方面的潛在共識早已存在。雖然爭議尚存,但共識的程度越來越高。

例如關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數字貨幣)的“貨幣屬性”問題,在信用背書、取得成本、幣值的穩定性、持有者的廣泛性方面,若從傳統的金融學角度來衡量,比特幣能否成為貨幣,的確很難馬上站得住腳。而考慮到其去中心化的技術特點(對應信用背書問題)、“挖礦”約束(對應取得成本)、跨幣種匯兌的短期工具(對應幣值的穩定性問題)等方面來考量,比特幣或可看作是“貨幣的貨幣”。不僅如此,比特幣在勞務支付等方面已經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其作為貨幣的流通功能已經得到了實質的確認。而這就是一種“民間共識”的體現。

而在區塊鏈技術的開發方面,由於沒有政策禁令,各大平臺圍繞跨境支付清算、反欺詐、資產管理、數據票據等業務紛紛佈局騰訊於2017年4月發佈區塊鏈方案白皮書,將提供企業級服務的“騰訊區塊鏈”解決方案。新近的消息,螞蟻金服正在構建區塊鏈平臺,在螞蟻多年分佈式架構能力基礎上增加可信網絡能力,也有計劃推出支持大規模交易的區塊鏈平臺,屆時將有更多的場景在上面運行

民間的共識雖無統一的定義,但“區塊鏈革命”、“未來已來”等來自譯著或業界領袖論述的相關概念,已廣為接受。

與此同時,“國家隊”也很踴躍,早在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區塊鏈技術首次被列入其中2017年1月,由央行推動的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測試成功上線。再看商業銀行的動作,2017年4月中國銀聯與光大銀行聯合使用區塊鏈平臺構建多中心可信POS電子籤購單系統;2017年7月,民生銀行和中信銀行合作打造區塊鏈項目——BCLC信用證業務系統上線;2017年8月,農業銀行聯合區塊鏈平臺推出面向“三農”客戶提供的電商供應鏈融資產品;2017年12月,招商銀行聯手幾家商業銀行,實現了使用區塊鏈技術的跨境人民幣匯款。

一切才剛剛開始

“區塊鏈技術正在對整個人類文明進行顛覆”,這是唐一端的理念。乍一聽有點雷,細想並非誇大。商業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高級形式,金融文明是商業文明的高級形式,而信用問題是商業文明和金融文明的關鍵,過去幾千年來,信用問題雖有協議和法律懲戒為保障,但主要還是一種文化積澱,也就是要靠信用主體的自覺履行為前提。在互聯網時代,雖有了大數據技術,但也是以事後的數據統計為支撐,而實時的信用約束,只有分佈式的公共記賬本——區塊鏈技術做到了

所以,區塊鏈技術正在改變金融文明和商業文明,這顯然是對人類文明的“重構”,說成“顛覆”亦不為過。

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只是區塊鏈技術的先行先試,比特幣的未來地位、ICO對於期貨和證券的意義,以及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商業、社會公益、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將全面刷新人類的認知。

【後現代金融】區塊鏈“美國共識”已經形成

原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金融案例中心研究員、《清華金融評論》創始人、中國金融案例庫創始人,北大計算機技術工程碩士、清華EMBA。2013年開始投資比特幣和研究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商業模式。

編譯不易,歡迎打賞

【後現代金融】區塊鏈“美國共識”已經形成

【後現代金融】區塊鏈“美國共識”已經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