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老人說現在的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年後,現在已經初八了,有的人已經早早出去打工忙著發財了,家裡也變得冷靜許多,剩下的都是一些中年人在家,老人說現在沒有以前有年味了。

為什麼過年漸漸沒了年味?

小的時候特別期望過年 現在長大了 玩的機會多了 為什麼年味卻漸漸沒了?

為什麼老人說現在的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一、你漸失童心

二、你可能缺少對天地的敬畏、對歲月的感觸、對祖先的懷念

我高三的時候住校,快放寒假的時候,某舍友說,放假了趕緊去訛她媽媽給買一件新衣服,專門留在過年那天穿!那個時候我對於過年就已經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了,但是聽到他這話的時候,我心裡想,他一定是個很有趣的人,是那種跟他交朋友不會無聊的那種。

看吧,其實並不是“年”變的無聊了,也不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所以過年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了,而是你自己不夠有趣,不會自己找樂子,恰好隨著年齡增長又漸漸失去了童心。與此同時也會不得不面對各種生存壓力(經濟開支和人情來往),這消融了許多快樂感吧可能。

所以呢,新時代也要學會找新的樂子。我們不能指望著那些 能把六七歲的孩子哄開心的東西 來把已經成人的我們再哄開心,但是有別的東西可以呀!比如我,以前小的時候過年都要買好幾個玩具四驅車、好多盒鞭炮……現在呢,過年一定得打麻將!對!過年可以沒有好吃的,但是一定要喊著我大姑一家、我叔一家、我二姑一家,一起聚餐,打麻將!

回到過年。我不知道題主是農村的還是城市的,我是農村的。在農村過年那是一年之中最大的事情。(雖然現在隨著時代發展生活水平提高,這種年味也在消失)其實這也是情理之中的。

我們這兒有個習俗,就是 大年初一這天早上要“敬天”。我以前除夕那天會回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過,所以每次都能看到我奶奶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在院子裡安放一個方凳,上面擺著冒著熱氣的餃子一碗、各式水果和甜品,然後奶奶喊著我來點燃祭祀用的那種黃色火紙,讓我一起朝著方凳磕頭。這就是敬完了天了。而現在呢,腹飽思淫慾,我貪戀溫暖舒適的樓房上的生活,不願意回農村老家過除夕守歲挨凍,就不能跟奶奶一起操持敬天了。過年的味兒就少了一分。

我不知道過年你們守不守歲,我通常會守歲。我會堅持看春晚,即使它有時不好看。但是我爸媽不會,他們是困了就睡,畢竟初一那天他們會很累,操持家宴,各處拜年什麼的,都得長輩們帶頭辦起來,我目前只是打醬油的(過幾年就需要由我這個長子、長孫和父親一起操辦了),弟弟妹妹們只需要負責玩樂就夠了。

其實什麼是年味兒呢?

就是,爸媽為了準備年貨忙裡忙外;

就是,當某一年家裡收入不景氣時候,爸媽的愁容和那些略顯寒酸的年禮;

就是我和我叔一起去農村老家的宅子、去我家、去他家,貼對子;

就是豐盛的家宴;

就是家裡一群人搓麻將;

就是喝自家釀的葡萄酒;

就是一大家子的男人們一起去同族的各家去拜年;

就是給老天給祖先給長輩們磕頭;

就是壓歲錢。

為什麼老人說現在的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你長大了,漸漸不容易滿足,漸漸增長出了自己都驚訝的無盡慾望。

你長大了,腦海裡的事情越來越多,思維越來越複雜。

你長大了,霧霾更嚴重了,赫然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你長大了,發現人民幣從來不屬於你,屬於銀行,信用卡,愛人,孩子,生活和債務。

你長大了,發現憤怒越來越多,無奈越來越大,世界漸漸變小,距離卻漸漸增加。

你盯著石獅的時候,不再是感覺好玩,而是感覺無助;

你看著窗花的時候,不再是覺得鮮豔,而是看到鄉愁;

你望著火車的時候,不再是激動回家,而是愧對父母。

為什麼老人說現在的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與其說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不如說春節作為一種具有儀式特徵的活動所傳達的理念正在逐漸淡化。

……………………………………………………………

儀式,在我看來,它具有幾個很明顯的特徵

第一,擁有很強的結構性,每個環節之間的銜接很緊密

第二,系統性很很明確,每個階段應該做什麼的劃分也很有條理

第三,文化氛圍濃厚,每一類儀式背後都有自己的一種觀念,都有一種文化在其中。

第四,與人息息相關,脫離人這個主體來討論活動難免牽強。

第五,與社會密切相關,社會作為一個個相互聯繫的機構而存在,牽一髮而動全身,社會像一張大網,每部分都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

…………………………………………………………

根據以上,說說我的理解。

第一

過年作為一個有結構性的活動,在過去,從大框架——進入臘月一直到出了正月十五,到小框架——每一天應該做的事情,比如說: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再到更小的框架——大年三十那天上午應該做什麼,下午應該做什麼,晚上應該做什麼,這一系列具有結構性的活動劃分,將中華民族的習俗特徵人情風貌都體現出來,任何一個部分的缺少都會顯得不完整。

然而,如今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發展差距不斷拉大,使得人們抱團湧入大城市,過年成了一年唯一一次團聚的時刻,而同時也讓過去過年存在的一系列活動都濃縮在大年三十這一天,在濃縮的過程中也不得不對其進行刪除整理,從而降低了結構性所帶來的凝聚度和認同感。

第二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沉澱,從過去的尊崇孔孟,大行三綱五常之道,到今天尊老愛幼,安土重遷等濃厚的家族傳統,都深刻體現著中國這樣一個尊重傳統,尊重歷史的特徵,

而春節作為中國人盛大的節日之一,則更是將這一點體現的淋漓盡致,包括大年三十回家團聚,大年初一出門拜年,祭奠先祖等等,

可現在對過年興趣的減弱,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逐漸流逝,七零後正在老去,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作為新生代正在逐步成長為未來中國的中堅力量,而活躍在互聯網世界的也正是這一代人,

互聯網割裂了現實中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關係。使每個人成了分散的個體,只能通過互聯網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群體,過去三五成群討論問題的場面也或許正在消失,這一切也讓維繫中國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媒介--傳統節日,逐漸失去他的魅力。

第三

社會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較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記著我小的時候,過年就意味著可以吃肉,可以買新衣服,可以有壓歲錢雖然很少,過去艱苦的生活條件讓我們那個年代的每個人都期待春節的來臨,在我們看來,春節更像是一場對自己一次獎勵,辛苦奮鬥一年最好的饋贈,

但是現在人們安居樂業,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每天都像在過年,生活狀態的改善,讓人們產生了每天都像是在過年的錯覺。

第四

但是,不要忘了,對於在外奔波一年的那些人來說,他們才是真的還在期盼過年。

為什麼老人說現在的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以下就小編綜上所述,錯誤的地方請留言,謝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