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重現了張瑞芳的笑容!雕塑家蔣鐵驪:這樽半身像,我很滿意

1978年,上影演員劇團領導班子調整,團長張瑞芳,支部書記兼副團長鐵牛,副團長秦怡、白穆。


他重現了張瑞芳的笑容!雕塑家蔣鐵驪:這樽半身像,我很滿意


圖說:張瑞芳 圖IC

此後幾年,在團長張瑞芳的帶領下,演員劇團參加拍攝的電影包括《於無聲處》《從奴隸到將軍》《苦惱人的笑》《廬山戀》《等到滿山紅葉時》《天雲山傳奇》《小街》《牧馬人》《泉水叮咚》《女大學生宿舍》《大橋下面》《小小得月樓》等等,這是一代上影人最激情熱血的光輝歲月。

也是在張瑞芳任團長期間,演員劇團1982年,從大木橋路遷至武康路395號,在這幢白色小樓,留下刻苦排練的身影,也留下無數的經典銀幕形象。

36年後,張瑞芳老師笑意盈盈地,“坐”在武康路395號小院的深處,見證這個走過65年曆程的劇團,重新出發。


他重現了張瑞芳的笑容!雕塑家蔣鐵驪:這樽半身像,我很滿意


圖說:蔣鐵驪創作的張瑞芳像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 攝

“你看這個眉毛,最早我按照真實比例做的,但覺得出不來張瑞芳老師幹練的性格,她是老團長,帶領大家在改革開放初始幹革命,得有氣魄。”蔣鐵驪告訴記者說,“還是後來,佟瑞欣(上影演員劇團現任團長)給我做了一個挑眉的表情,我忽然有了靈感,把眉毛修細了,挑高了,人物的精氣神就出來了。”

但另一方面,大家熟悉的張瑞芳大姐又是親切的,“所以氣質上既有‘李雙雙’的幹練、犀利,也有溫和善良,但又不能做得太柔美,這個平衡點並不好找。”作為成熟的雕塑家,蔣鐵驪深諳人物雕塑一般不露齒的創作規律,但為了表現張瑞芳的親和大氣,他在創作後期,幾乎改掉了最初人物的下巴和牙齒,“現在你看,瑞芳大姐一直在朝我們笑,特別親切。”


他重現了張瑞芳的笑容!雕塑家蔣鐵驪:這樽半身像,我很滿意


圖說:佟瑞欣凝視著張瑞芳銅像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 攝

蔣鐵驪進一步闡釋說,有機會來完成這樣一位大藝術家的雕像創作,自然畫草稿前就參考了大量張瑞芳的影視作品和資料照片,也受到很多啟發,“這個人物,別的雕塑家也曾經表達過,比如說在電影博物館的廣場上就有。這一次對我來說,最大的考驗不是做得多像,而是氣質的推敲和表達,太抒情的話,分量就輕了,太銳利的話,又過了頭。”

於是,經過幾個月的不斷修改和打磨,中年張瑞芳終於笑著“站”在了秋天的陽光裡。“要感謝上影演員劇團,他們不僅給我這次創作的機會,而且非常信任和尊重雕塑家的表達,這對雕像的創作和最終效果的呈現,也是非常重要的。”蔣鐵驪說,四個多月來,佟瑞欣和劇團的其他同事好幾次到寶山,跟他討論商量,並給出準確而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幫助他完成了作品。


他重現了張瑞芳的笑容!雕塑家蔣鐵驪:這樽半身像,我很滿意


圖說:蔣鐵驪和佟瑞欣在張瑞芳銅像前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 攝

秋日的陽光裡,張瑞芳穿一件旗袍,繫著領口,精神抖擻,微微地露出牙齒,溫暖而親切地看著這個小院和她也曾經工作過的小樓,“總體來說,這個雕像,我個人還是比較滿意的。”蔣鐵驪也笑了,他說如果能用這樣一尊雕像幫助大家重溫、定格往昔的美好,並且激勵演員劇團走向更燦爛的未來,他覺得很榮幸。(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