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票補取消,線上19.9元觀影成歷史 淘票票和貓眼該怎麼辦?

重磅!電影票補取消,線上19.9元觀影成歷史 淘票票和貓眼該怎麼辦?

電影票補取消,線上19.9元觀影成歷史 淘票票和貓眼該怎麼辦?

9月13日,官方將對電影市場出臺新政策,取消線上票補。這意味著,線上平臺常見的19.9元低價觀影活動將不復存在。同時,新規也要求第三方售票平臺手續費不得超過2元。對此,你怎麼看?

新政策預計將從10月1日起實施,對線上售票平臺、影院自有渠道進行票補等限制,片方補貼也在限制之內。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該會議在上週便已召開,參會者包括中影、華夏、萬達、博納等幾條院線負責人,參會者不超過20人。

換言之,從下個月開始,通過貓眼淘票票等平臺上,再也沒辦法買到9.9元、19.9元的低價票了。

2014年,以貓眼為代表的第三方網絡購票平臺開始興起,隨後微票兒、淘票票加入戰場。為了搶奪市場份額,平臺方通過燒錢補貼影院的方式,在平臺上推出遠低於最低票價的超低價票,3.8元、9.9元電影票便應運而生。也正是當年靠著低價票對於用戶觀影熱情的刺激,《心花路放》成功在國慶檔登頂,大賣了6.49億

到了2015年,隨著網絡購票平臺的增多,市場競爭加劇,票補競爭更是進入到了一個白熱化的階段。當年,時任微影時代CEO林寧就表示,全年各方累計砸入了40億元票補。到了2016年,票補上的競爭進一步加大,光是春節檔各方票補總額就達到了10億。

電影票補取消,線上19.9元觀影成歷史 淘票票和貓眼該怎麼辦?

當年的票務平臺競爭格局

從中國電影市場過去幾年的發展情況來看,大量的票補投入的確帶動了不少的增量觀眾,推動了電影市場的發展。

但是大量票補的出現,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此前馮小剛就怒批票補成風的問題:“一個電影宣傳費加上票補一個多億,超過電影本身了,這個惡性循環,年輕導演、年輕影視公司的小片怎麼生存,它沒有票補進不了電影院,它一日遊。”

正因如此,從今年年初開始,國家就逐漸對票補進行限制,包括“春季期間最低票價不得低於19.9元”、“單部影片不得超過50萬張”等。如今上級部門再發新規,線上票補將徹底消失。

但既然票補在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中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如今線上票補消失後,會引起怎樣的連鎖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