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遇·奎章巷》:金磚巷、梳妝樓,此巷有「錢」

巷 | 遇 | 檔 | 案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地理位置

泉州市鯉城區奎章巷

所屬社區

泉州市鯉中街道通政社區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A 地名由來

“奎章“二字的本意,有仙人或帝王的詩文書法的意思。據記載,古時巷內有一個府第,曾獲皇帝題賜,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戊子科舉人楊渤在巷口立有奎章坊,因此這條小巷名為“奎章巷”。

奎章巷位於古城中心,也是古時達官顯貴居住的地方,民間流傳當年巷內有人翻建房屋時,挖出不少金磚,一時廣為流傳,因此也被坊間稱為“金磚巷”。

B 巷子看點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奎章巷位於泉州市鯉城區中山中路西側,基督教泉南堂斜對面,與通政巷相鄰,全長約200米,東起中山中路,穿過螺珠巷和帽巷後,西抵會通巷。

巷內有從業近40年沒改行的傳統修鞋手工藝人;有為了恢復古厝本來面貌,自掏腰包“修舊如舊”的古建築師;還有為了心愛的百餘盆盆景,留在泉州不去香港的老人,這些巷內普通人身上,有一種精神叫堅守。

奎霞巷16號

古建築修復:

珍珠蒙塵再輝映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在清代,奎章巷16號是奎章巷18號東側的護厝,如今是單獨的一戶人家,泉州的資深古建築師杜建庭租下來後,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將原本已經面目全非的老宅,還原出了閩南古厝本來的味道。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這是修復前的16號資料圖,從圖上不難發現,古厝門面的凹壽造型,被質感差了很多的仿製煙炙磚封了起來,失去了原本的閩南古建築韻味。

杜建庭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從事建築行業,曾在福建省五建公司工作,後來專注於古建築領域,大家親切地叫他老杜。幾年前,他本來準備到奎章巷租房子給工人住,覺得16號這座三進三開間的百年老厝,新修的地方失去了美感,破損的地方又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實在可惜,於是與房東達成協議,自掏腰包將古厝改裝和坍塌的部分,還原成本來的面貌,一方面可以用來辦公、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實踐和展示古建築修復的工藝。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為了達到原汁原味的修復效果,老杜從各地蒐集來老構件,這是一排斑駁的柱礎石。

2016年,老杜帶著他的團隊開始修復工作,將老宅缺失、腐壞的原構件,採用墩接、補缺等專業修復方法,按原來風格還原,全部使用收購來的舊材料和舊構件,包括老杉木、舊石材、舊瓦片等,花費了不少資金。眼看租期將近,杜建庭並不覺得後悔,認為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至少讓古厝還原了本來的精美氣息。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這是修復前的屋頂(如下方圖片所示)和現在屋頂的對比圖,雕花和造型幾乎一模一樣。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老杜在介紹施工方案。在施工前,他的團隊就製作了專業的設計圖紙,還拍攝了大量圖片,確保修復工程不出紕漏。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修復前的三進三開間的百年古厝,左下角房間的屋頂已經完全損毀。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老杜團隊對坍塌的屋頂不僅鋪上舊杉木,防白蟻工作也不落下。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這是老杜團隊用收購來的舊瓦片修復坍塌屋頂時的情景。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側門上有“天樂人和”四字,應該是出自《莊子》的“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說的是為人處世,要與人和自然和諧相處之意。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院中還有“餘慶”二字,《周易》有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說的是積德行善的家庭,恩澤會延及子孫。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門邊的狗洞設計得也很考究,從遠處正面看過去,完全是封閉的,從側面才可以看到通道,這樣不影響牆面整體美觀,也很實用。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門前東西兩側的圖案已遭人為損毀,模糊不清,老杜噴了一點水在上面,精細的花卉圖案才顯現出來。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這是老杜改造完後的奎章巷16號(如圖所示),他呼籲,閩南古厝的獨特美感是現代建築無法替代的,保護古厝,保護傳統文化,期待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奎霞巷18號

周氏舊宅:

滿園榕景詩無聲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奎章巷18號是一座始建於清代咸豐年間,距今約200年的三進古厝。旁邊的16號曾是它的護厝,如今,84歲的周佑吾先生和85歲的蘇慈容太太生活在裡面。

蘇太太介紹說,她出生在晉江青陽蘇厝,周先生家在這座古厝,是清代一位舉人的宅邸,後來周先生的父親和叔叔一起買了下來。1978年周先生到香港辦廠,1984年她也去了香港,之前幾十年,兩人時常往返香港和泉州兩地。而現在周先生放不下古厝內百餘盆精美的盆景榕,便和蘇太太留在泉州,兩個人本來每個人每個月還可以在香港領2000元港幣的“水果金”(即香港高齡津貼,也叫“生果金”),現在也不要了,靠泉州廠房的租金可以用作日常消費。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兩位老人的精神世界非常豐富,客廳中央是電視機和播放機,旁邊還有一個麥克風,左側書櫃內擺滿了各種國產電視劇,右側書櫃則是周先生親自錄下來的各類歌曲節目。看著電視劇《鐵道游擊隊》,周太太還可以清楚地記得幾十年前老版《鐵道游擊隊》的主演是誰。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左側書櫃內,各類國產電視劇一應俱全,在網絡時代,這樣的老派刷劇方式已不多見,別有趣味。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右側書櫃擺滿了周先生錄製的各種歌曲節目,還工整地記錄每個節目的全名。看來國產電視劇和歌曲,是兩位老人共同的愛好。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最讓兩位老人離不開泉州的,就是這百餘盆盆景榕,由於數量實在太多,除了修建專門的花臺,還專門請了一位園丁,幫忙澆水修剪,保證每一盆都生機盎然。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最高的盆景榕有兩米多高,有孤高兀立的美感。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天井中的盆景疏密掩映,靜謐的庭院內時光緩慢流淌。(吳晶晶/攝)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一口古井嵌置天井臺階中,可以抽水使用,登上臺階,還是滿滿的盆景。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古厝大門上造型典雅的門環,既可方便開關門,也可作叩門之用。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大門東西兩側,在幾十年前的“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八個黃字下面,還分別有兩個更早的大字,西側為“燕譽”。《詩經》有云:“既見君子,我心寫兮。燕笑語兮,是以有譽處兮。”“燕”通“宴”,“譽”為“樂”,說的是“既已見到周天子,我的心情舒暢。一邊宴飲一邊談笑,因此大家安樂愉悅”。“燕譽”二字,表達家庭和睦安樂的意思,用典十分古雅。而東側二字由於年代久遠,很難識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文後留言討論。

奎章巷4號

修鞋老店:

工匠精神得人心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位於奎章巷口的4號,是一家開於1981年的修鞋老店,30多年來,太多傳統手藝隨著時代發展慢慢消失。店主林少斌一直堅持下來,憑藉精湛的手藝,贏得了顧客的信賴。如今除了附近居民,還有不少老顧客騎著電動車從很遠地方趕來,專門找林少斌修補鞋子。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30多年前,林少斌從老家安溪來到泉州市區時,才20歲出頭,在新門街一家木器廠打工,做些掃地、倒垃圾的雜活,每天工資8角錢。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打聽到補鞋師傅一天可以收入5元錢,這在當時可以抵一個月的房租,於是按照傳統的老行規拜師學藝。當時補鞋行業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揹著補鞋箱,走街串巷吆喝生意;一種是街頭定點補鞋。林少斌覺得定點補鞋容易做好回頭客,便跟著街頭師傅認真學藝,還從浙江花28元錢郵購回人生的第一臺鞋車,出師之後,便開始自己的補鞋生涯。

過去的人對鞋子比較愛惜,一雙鞋子經常要“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如今要麼保修調換,要麼舊的沒穿壞就買新的,補鞋行業也逐漸蕭索,市場雖然需求不大。林少斌憑藉過硬的手藝,多年來積累了良好的口碑,仍可維持不錯的生意。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除了補鞋生意外,林少斌的夫人那女士還在旁邊的房間修改衣物,因為地處服裝店眾多的中山中路旁,引來不少顧客光顧。

奎章巷14號

黃氏老宅:

百年滄桑看鉅變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奎章巷14號和12號同處一個大院內,百年古厝的門楣上,幾十年前的標語至今依稀可辨。院內的12號面對大門,14號則位於通道西側。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14號內的北側是一棟面南背北的兩層樓房,南側則是一座百年古厝。上世紀初,祖籍泉州南安的黃和冬下南洋,在菲律賓做菸草生意起家。1930年黃和冬過世後,長子回到泉州,在泉州中山路開了一家醫藥公司,並買下這座古厝。1976年,黃家建起這座兩層樓房。在樓房翻建前,這裡是一片約300平方米的大厝,內有傳統的園林,樓房所在的位置是一座兩層小閣樓。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南側的木構古厝莊重大方,窗欞雕花保存完好。

黃和冬去菲律賓打拼的時候,帶去三個兒子,妻子和小兒子、兩個女兒則留在泉州。留守故土的家人,就是靠來自菲律賓源源不斷的僑批匯款,生活過得十分安逸。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古厝內的金色木刻紋飾,經時光洗禮變得更為古樸。

也許得益於家族的拼搏精神,黃家後人讀書,也出了不少人才。留在泉州的小兒子上世紀40年代考入廈門大學,孫輩中也出過泉州高考第一名,還有不少在泉州高考中名列前茅。

從清代大戶人家風貌,到民國時期的泉州華僑奮鬥史,再到現代人家的幸福生活,這間大厝見證百年泉州普通人家的滄桑鉅變。

奎章巷拾遺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奎章巷30號是一座4層樓建築,也是奎章巷的最高建築,修建於1991年,門前有“世居施宅”的字樣。樓頂東側有兩塊石碑,寫有“懷德”二字。據戶主介紹,施氏最早從泉州石獅遷至奎章巷居住,並不太清楚是否為施琅的後代。上世紀80年代末,在菲律賓從事食品加工行業的親戚,通過僑批匯款2萬美元,由老宅翻建成此樓,因此立了“懷德”二字感念親人。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巷內古厝的紅屋頂,中間冒出一叢綠色,充滿生氣。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奎章巷13號楊家門前曾有一株25年的紫藤(兩張圖分別攝於2005年和2015年),足夠碗口粗,橫跨小巷,每年春天,像一柄花傘,開得如夢如幻,曾錄入《泉州小巷風景》一書。後來由於開得太過繁盛,對鄰居古厝造成影響,楊家2015年將這株紫藤捐獻給泉州少林寺,成為一段佳話。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20號是一家用白底藍字寫有西銘別墅的房子,只是大門緊閉,無緣一探究竟。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奎章巷7號四川總督蘇廷玉的小姐梳妝樓,有造型繁複的飛簷,在秋日豔陽下顯得更為清淨秀麗。

:本文撰寫過程中,得到鯉中街道通政社區、杜建庭先生、老宅後人的大力協助,在此一併致謝。

下期《巷遇》將走進同樣位於中山中路的螺珠巷和帽巷,不一樣的老巷,不一樣的精彩,敬請期待。

圖文記者王了

出鏡記者吳晶晶

攝像記者顏沐

實習生陳婷婷

更正

《巷遇》此前提到的泉州著名畫家顏國祥先生故居,在新府口67號,而不是69-71號,特此更正,並向讀者致歉,望周知。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