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扎堆上市IPO成錢荒「救命稻草」?

本報記者 蘇沐暉報道

日前,北汽新能源成功登陸A股市場,成為國內新能源整車第一股。北汽新能源新聞發言人連慶鋒曾表示,推動北汽新能源上市,將實現“資本紅利”。而就在9月中旬,新造車企業代表的蔚來汽車剛剛在美國成功IPO,成為首個在美國IPO的中國造車新車企。可以說,在當前的中國汽車市場上,IPO已成為和新能源車、無人駕駛一樣的熱點。

車企趕考IPO

事實上,蔚來和北汽新能源的上市之路並不平坦。9月12日,蔚來在上市當天的股價先是下滑而後反彈,截止到9月27日,股價已經跌到7.01美元。而北汽新能源在上市首日僅過半天就停牌2次,收盤時,股價已從開盤時的14.66元跌至9.50元,跌幅高達36.88%,市值蒸發186億元。

而在蔚來汽車光鮮上市的背後,是成立兩年多來,高達109.2億元的沉重虧損包袱。另一方面,北汽新能源的盈利狀況也不容樂觀,2015年虧損1.84億元,2016年開始淨利潤才達標。按照三年的期限,其最早應在2019年才能上市。

在蔚來和北汽新能源分別登錄美股和A股之時,還有許多車企正在趕赴IPO的路上。據瞭解,大眾汽車欲將其卡車子公司Traton單獨上市,時間預計為2019年年中。大眾汽車CEO此前表示,該公司計劃通過該卡車和巴士子公司的IPO來籌集逾70億美元的資金。

此外,沃爾沃也有望於今年實現IPO,估值預計將在160億美元到300億美元之間。小牛電動於9月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了IPO,計劃募集最多1.5億美元資金。據悉,今年上半年,小牛電動淨虧損為3.15億元。

早在2010年前後,就曾出現過車企上市熱潮,同期上市的車企包括上汽、長安、江淮、東風等。當時的集中上市是為了募集到快速發展的資金,也是為了提升中國品牌的形象。

對此,有分析認為,今天車企的集中上市與七八年前有相似之處。“當前,中國汽車市場正在朝著智能化和電動化等方向發展,無人駕駛、共享汽車等新鮮詞彙從陌生變為熟悉。面對外資、合資品牌的強勢追擊,要實現在新能源汽車的彎道超車,中國汽車品牌唯有在研發和生產等方面加快投入才不至於落後,但長久生存需要充足的資金。因此,上市無疑是獲得銀行信貸、民間資本等融資機構信任、支持的最好方式。”

另一方面,隨著2020年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退出,一些依靠補貼維持生計的企業或將面臨危機。在如今資本市場融資不景氣的情況下,為應對“錢荒”,企業或為維持生存或為長久發展紛紛選擇上市,以為今後的規模化發展“輸血”。

“車企為何扎堆上市?主要是上市圈錢成本最低。車企扎堆IPO是為了應對"錢荒"。上市圈錢不用還錢,也不用負責任,因此不僅是車企,各行業都在努力圈錢。”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

易觀汽車出行行業資深分析師趙香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車企尤其是新造車勢力這個群體大多已經完成了3輪以上的融資,但在成功大規模量產交付前仍然需要大量的資金,目前對各個行業而言都是一個資本寒冬的狀態,資本市場更多是處於觀望和評估的一個狀態。“對於車企而言,應對當下的"錢荒"時期,IPO是一個可以選擇的方向。”

大眾集團CFO弗蘭克·維特曾指出,IPO是一項提升股東利益的切實合理手段。電動化、智能化、全球化佈局所帶來的資金制器,汽車企業的IPO融資已經成為“救命草”。“即便如戴姆勒、大眾、沃爾沃等盈利水平頗高,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依然急需大量資金投入到汽車新四化帶來的行業轉型上。在汽車新四化浪潮之下,通過IPO獲取更多資金支持成為車企的主流選擇。”

機遇和挑戰並存“大多車企已經經歷了3年以上的發展,這對於造車這個行業而言還不算長,但是不管是來自資本還是行業還是用戶都需要一些有利的消息去提振信心,而IPO就可以算是一個利好的消息。”趙香說道。

但是,車企實現IPO的道路可能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影響,通常並非一帆風順。例如,沃爾沃由於首次公開募股的初始反饋估值較低,沒有達到吉利控股集團的預期,導致原定9月準備沃爾沃獨立上市的時間被延遲。

誠然,上市是企業迅速募集資金的捷徑,但IPO並不代表一勞永逸,在獲得融資的同時,也將面對更多的風險。上市並非企業發展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汽車市場正在朝著智能化和電動化等方向迅猛發展,外資、合資和本土競爭激烈,要實現彎道超車,搶佔先機贏得市場,必須要在研發和生產等方面加大資金的投入,研發更先進的技術、打造實力強的產品。上市無疑是獲得銀行信貸、民間資本等融資機構信任、支持的最好方式。”崔東樹表示。同時,他也坦言,上市之後,車企面臨的新挑戰就是信息透明。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IPO並不是萬能的,可能成為企業發展的推進器,也可能只是一次資本遊戲。IPO要求企業自身必須具備一定的發展潛力,IPO後必須要進行相關的信息披露,置於公眾的監督之下,公佈的信息可能會被競爭對手所利用。此外,資本的介入也可能導致公司的管理層喪失控制權,對於公司的治理結構產生影響。

趙香則認為,IPO後車企發展過程中關於量產交付、市場培育、用戶管理等挑戰將會長期存在,與此同時,企業還需協調好來自公司發展和投資人盈利需求可能存在的矛盾和衝突問題,對企業而言責任和壓力勢必會更大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