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个小时定律是否适合足球训练

小郑的一周十练

前些日子跟一个小球员家长聊天,说到了他正在踢球的孩子的情况。

阿华的儿子小郑,今年上五年级,是国内某职业俱乐部青训梯队的球员。白天小球员分布在不同的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到俱乐部指定的训练场地训练。教练来自日本。阿华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陪儿子练球。


一万个小时定律是否适合足球训练


阿华问我,是否认识圈里有名气点的教练,他想给儿子在训练之余报一个私教班。阿华说,他儿子队里目前竞争非常激烈,到了年底还会进行淘汰。所以他想在私下给儿子“开小灶”。

在接下来的聊天中,我才知道,其实阿华的儿子,已经在周末报了一个训练班,现在的私教,只是想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孩子的水平。阿华说,他家孩子每周的训练次数八九次,他认为还不够,想要在增加一些。

听完阿华孩子的事情,心理暗暗发凉,孩子踢个足球,怎么感觉比应试教育里家长督促学生补课还严重?这样做成功概率会高吗?

青训领域的争论

关于青少年球员的训练时间问题,在国内一直以来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国外的青训队伍,每周采取的训练模式至多是“四训一赛”,有的根据球员的年龄,还会适当减少次数。

然而在国内,很多教练和家长的传统观念里,认为只有苦练才会有进步。古时候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也有“十年磨一剑”的说法,在古人看来,只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拼搏,十年就能成为武林高手。

要命的是,近年来,很多成功人士都在标榜“一万小时定律”,他们认为: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应该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因此,不少业内专业人士提出,想要培养出足球明星,也一定要坚持至少十年以上不懈的努力训练,要尽可能增加球员的训练时间。国内的某些足球学校,在坚持了几年的“四训一赛”以后,也在悄然转变训练时间,增加到了每周“六训一赛”。


一万个小时定律是否适合足球训练


“一万小时定律”讲的是什么?

“一万小时定律”定律最早出现在作家格拉德威尔的书《异类》里。后来经过网络的传播和大众的二次消化,该定律成为了世人皆知的“真理”。


一万个小时定律是否适合足球训练


它反映的是刻意练习和成就的相关性。其中一万个小时是一个平均数,而不是最小值。

足球更重要的是培养球商

“一万小时定律”里面提到的刻意练习,更多的是那些熟能生巧、动作简单、规律性强的项目,比如弹钢琴,比如跑步。但是众所周知,足球是一项复杂的运动,是时空转换的结合体,足球技能仅仅是足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足球运动员的培养而言,球商显然比技能更重要。

当然如果我们练的是花式足球,是观赏性的蹴鞠,那么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或许真的可以变成一名高手。


一万个小时定律是否适合足球训练


相比训练时间,球员态度和教练的训练安排更重要

根据国外足球训练的经验,球员每次训练课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足矣。足球的本质是比赛,因此我们的每一次训练都有应该围绕比赛而进行,正常的足球比赛时间一般为90分钟,对于球员而言,长期在这个时间内训练,更有利于他们调整自己的时间节奏。

在规定的时间内,我们要注重讲究训练质量,而不是数量,要讲究围绕目标制定合适的训练方法,讲究效果;还有作为球员,要摆正自己在足球训练时的态度,百分之百投入到每一堂训练课。

在察叔看来,“一万小时定律”虽然不能作为衡量足球运动员成才与否的标准。但是他也提醒我们,作为球员一定要努力训练。努力训练虽然不一定成才,但是不努力一定成就不了自己。

相比踢球,小球员成人更重要

足球明星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同时,想要成为足球明星,也需要很多因素共同促成,单纯依赖刻苦训练是不够的。球员在成长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是踢足球。

特别是小年龄段的球员,如果每天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足球训练上,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必然减少他们学习文化的时间,而且大运动量的训练,在上文化课时效果也会差很多,徒劳无功。


一万个小时定律是否适合足球训练


作为球员家长,在踢球之前,应该多问问自己,孩子踢不出来怎么办?孩子踢不出来,可以去做什么?做这些事,他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短期目标去激烈,需要不断的进步去延续他对于足球的渴求,但是对于家长和教练而言,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而不是像阿华一样,孤注一掷赌五年级孩子的足球未来,即使现在某个阶段,孩子成了主力,进了梯队又如何?一旦孩子足球生涯出现意外?家长拿什么保障他的未来!

从某种意义讲,对于青少年球员小时候练得越多,对他的未来发展隐患越大。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适量、高效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