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縣脫貧攻堅紀實:一張藍圖干到底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周勇軍 肖洋桂

通訊員 李飛 蔡政

9月30日,駐石門縣南北鎮金河村扶貧隊隊長張忠富在村裡走訪村民,動員他們發展野山茶、土蜂蜜等特色產業。張忠富說,“天路”修通了,村裡一天天在變化,但要致富,得靠產業。國慶長假結束,他又準備邀請專家進村,講授特色種養技術,力爭通過發展產業,使全村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金河村是石門縣最偏遠、海拔最高的村。今年8月上旬,省政府批覆同意石門縣脫貧摘帽。包括金河村在內的121個貧困村出列。

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但小康建設仍任重道遠。石門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將“一張藍圖幹到底”,繼續舉全縣之力,堅持“四個不摘”“四個只增不減”,推進後扶後幫工作,鞏固脫貧成果,奪取脫貧攻堅戰役全面勝利。

“悠悠萬事,脫貧為大”

石門縣地處武陵山片區。2014年,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6724戶82300人,貧困發生率達14.4%。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石門縣貫徹落實中央和省裡的決策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來抓,提出“悠悠萬事,脫貧為大”,一切工作圍繞脫貧攻堅、一切工作服從脫貧攻堅、一切工作服務脫貧攻堅,不摘窮帽就摘官帽、不換面貌就換人,要帶著感情責任、真金白銀去扶貧。縣裡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政委、縣長任指揮長的脫貧攻堅指揮部,所有縣級領導參與抓脫貧攻堅。

同時,石門縣、鄉、村層層簽訂“軍令狀”,並出臺了專門的脫貧攻堅工作考核辦法,強化對鄉鎮、後盾單位的考核,嚴格兌現獎懲。

石門縣還把優勢兵力部署在脫貧一線,實現了縣級領導包聯、駐村工作隊幫扶、黨員幹部結對幫聯“三個全覆蓋”。各級共選派駐村幫扶工作隊331支,安排結對幫扶責任人10526名,每個貧困戶均有黨員幹部結對幫扶。

精準幫扶,加快“摘帽”

“進村過梳子、入戶過篦子”。在精準識貧環節,石門縣精細核准每個貧困對象的真實情況,扣好精準扶貧“第一粒釦子”。

精準施策,產業為先。石門縣採取直接幫扶、委託幫扶、股份合作等方式,實施產業扶貧工程。每個貧困村設立20萬元以上產業發展扶持獎勵基金,形成“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門路”格局。還實施住房保障、社會保障、教育扶貧、基礎設施等扶貧工程,讓困難群眾衣食住行得到保障。近4年來,全縣累計整合部門涉農資金15億元,並通過融資等渠道籌資10億元,共實施扶貧項目1936個,確保每個貧困村直接投入500萬元以上、非貧困村200萬元以上。

同時,石門縣實施“頭雁工程”,選派優秀幹部和能人到貧困村擔任主要負責人。全縣有近60名企業家回鄉,擔任村委會主任或“名譽村長”。返鄉企業家黎靜擔任三聖鄉山羊衝村村委會主任後,全村人均年純收入突破萬元,實現了從貧困村到全國美麗鄉村的蝶變。

在石門縣,有上萬名黨員幹部奮戰在扶貧一線。他們拿出“釘釘子”精神和繡花功夫,用心用力開展幫扶工作。今年6月,在國家相關部委評估檢查中,石門縣取得了貧困發生率為0.9%、群眾認可度為96.48%、錯退率和漏評率均為零的優異成績。

任重道遠,繼續奮鬥

“脫貧摘帽只是階段性任務,脫貧攻堅不會就此止步。”石門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為確保貧困人口脫貧不返貧、逐步能致富,全面建設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石門將堅持“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工作力量只增不減、資金投入只增不減、政策支持只增不減、幫扶力量只增不減”,實現由注重加強民生保障向更加註重持續穩定增收脫貧轉變、由注重解決現實問題向更加註重解決深層次問題轉變、由注重階段攻堅向更加註重建立長效機制轉變。

接下來,石門縣將定期開展對貧困村和貧困對象脫貧退出“回頭看”工作,並且“政策不變、班子不散、力度不減、工作隊不撤”,繼續實行駐村幫扶和結對幫扶,繼續整合涉農資金對農村基礎設施提標提質。繼續在每村設立產業發展扶持獎勵基金,鼓勵扶持群眾發展生產,實現穩步增收。大力推進“頭雁工程”,在村裡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