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傳唱千年的秋詩,只頷聯兩句,便美得令人心碎

“悲秋”是中國古代文學中一個源遠流長的主題。秋天本只是一個客觀的季節,但在詩人的眼裡,秋天充滿了悲傷的情感。易感的詩人,在秋天的蒼茫與衰敗中,為內心的憂傷找到了最好的傾訴方式。當傷感與秋天相遇,悲秋這一獨特的中國詩歌美學傳統就得到了淋漓的展現。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鬱積著濃濃的悲秋情結。唐朝詩人馬戴的《灞上秋居》就是典例,這首詩寫客居灞上見秋傷懷,流露出詩人孤獨悽清的心情和懷才不遇的愁緒。

一首傳唱千年的秋詩,只頷聯兩句,便美得令人心碎

灞上秋居

馬戴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灞上:地名,位於長安東,為作者來京城後的寄居之所。

郊扉:郊居。

致此身:為國家效力。

一首傳唱千年的秋詩,只頷聯兩句,便美得令人心碎

此詩寫客居灞上而感秋來寂寞,觸景生情,抒發了寄居他鄉的淒涼孤獨的心情。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寫灞上秋風秋雨過後,在傍晚見到大雁自北向南急急飛過。一個“頻”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聯想起雁急於投宿的惶急之狀。古人每見雁回,就難免惹起離人懷鄉之情。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在他鄉只見樹木落葉紛紛,寒夜的孤燈獨照我一人。詩人在他鄉落葉時節,孤獨一人獨對寒燈,不禁觸景生情,見落葉而思故鄉;“寒”“獨”二字相互映襯,寫盡客居他鄉淒涼孤獨的心情。此聯值得玩味,有種悽美感。

一首傳唱千年的秋詩,只頷聯兩句,便美得令人心碎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寫秋夜寂靜,空園裡只有露珠滴落的響聲,孤居與野僧為鄰。前句用的是以“動”襯“靜”的手法,運用露珠滴落在枯葉上的聲響,烘托出夜闌人靜;後句寫鄰居是一個絕跡塵世、猶如閒雲野鶴的僧人烘托作者孤身一人的情景。此聯營造出作者獨處空園,與野僧為伴的孤寂、悽清的意境。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寄居多時,何時才能為國家效力呢?詩人為了求取官職來到長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時,一直沒有找到進身之階,因而這裡率直道出了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獨,懷才不遇的苦悶和求取官職希望渺茫的無奈。

全詩意境渾厚,情景交融,寫景樸實無華,寫情真切感人,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