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善良,就拥有多少“放飞自我”的权利?

—— 没有一个人会承认自己是伪君子,谁又愿意做个伪君子?我们一直认为,当一个人表达了一种观念和态度时,会更可能按这种准则行事 —— 结果却大相径庭。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有了良好自我感觉、道德高尚之感的人,会容易“批准”自己做坏事。

你有多善良,就拥有多少“放飞自我”的权利?

一向行善事,道德感极强又很自律的人,突然做出了一件有失道德的事,我们往往会对此惊愕不已。看上去处在特别美好的“道德高地”的人,也会突然“放飞自我”或自暴自弃。在“人都是多面的”、“总有一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等传统的解释之外,我们能否从心理学、行为学和对普通人更有借鉴意义的层面,找出深层和科学的解释?

—— 为什么有明显道德标准的人能允许自己做出不道德的事?普通人除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范伪君子的伤害,以及更加自律之外,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教训和提醒?

// 潜意识中的心理奥秘 —— “道德许可陷阱” //

普林斯顿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贝努瓦·莫林 (Benoit Monin)和戴尔·米勒(Dale Miller)做过这样一个研究,他们设计了一套关于“性别平等”的问卷,问题诸如:你是否认可女人只适合在家带孩子?然后又让同一批受访人,作为面试官模拟一个传统意义上由男性主导的工作面试(比如建筑业和金融业),出人意料的结果是,那些在答题中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学生,反而更大比例上倾向于在面试时选择男性来担当面试的职位。当更换成了一组关于“少数民族”的问卷和受访人时,研究者发现,在种族歧视的相关问题上,也呈现了非常明显的类似趋势。

你有多善良,就拥有多少“放飞自我”的权利?

扪心自问,我们有谁会承认自己是伪君子,谁又愿意做个伪君子?我们一直认为,当一个人表达了一种观念和态度时,会更可能按这种准则行事。结果却恰恰相反!

在做出孰是孰非的论断时,我们往往能毫不费力地做出更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而这样做的目的只是让自己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是个更客观,更公正的人,这就为自己其后的胡作非为开好了绿灯,甚至开启了“快速通道”,而这一切,很可能还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

—— 有了良好自我感觉、道德高尚之感的人,会容易“批准”自己做坏事。

// “利己”也会跌入“道德许可”的陷阱 //

我们很多人都有类似这样的经历:节食一周,然后纵容自己大吃一顿(或是不吃主食,然后许可自己吃个甜点作为奖励);戒烟一周后,许可自己再抽一根,作为阶段性奖励等等。我们的心理动因大概是:我已经为此做了这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偶尔放纵一下,有何不可?我也有正常的人性和欲望啊!

你有多善良,就拥有多少“放飞自我”的权利?

我们大多数人以为,取得进步会刺激我们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功,但心理学家知道,我们更可能把进步当成放松的理由 —— 这也是大多数人只能平庸,无所成就的原因。研究证明,我们的大脑中并没有一位称职的会计师,来帮我们计算自己有多善良,多有耐力,赢得了多少可以放纵自己的权利。

比起理性,我们大多数人的决策其实更基于本能,并由此采取行动,只有当我们需要解释自己的判断和行为时,才去寻求逻辑。

因为过去的善行而感觉良好,这就让你为今后的纵容找到了本能的、潜意识里发生的借口,就像这是一个奖励或应得的事。如果你自控的唯一动力就是成为一个足够好的人,那么每当你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就会放弃自控。

// 关注进步之外,更应坚定目标 //

“道德许可”最可怕的部分并不仅在于上述这个值得商榷的逻辑。而是它会诱导我们做出背离“利己原则”的举动。比如放弃节食、放弃锻炼、打破预算等等,作为对自己前期付出的补偿。

你有多善良,就拥有多少“放飞自我”的权利?

在实际生活中,这往往就能解释我们大多数人想做出一些积极改变,养成一个好习惯或戒掉一个坏习惯的尝试,会有多难!我们往前走了一小步,就很可能再后退一大步:想存钱,然后同时释放了那个购物狂的自己;做好了“工作清单”,然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有计划性,一天下来除了做了张清单就一事无成,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开始着手。

这些“悲剧”的背后,就是“道德许可陷阱”。我们的大脑,会因为自己的有所作为或善事,而产生一种错误的“满足感”,把自己已经做到的,或者仅仅是头脑中的一些好的可能性,一些好的想法,就当成已经实现的,获得的成就,然后就会放松自己,甚至给自己的恶劣行为开出通行证。

你有多善良,就拥有多少“放飞自我”的权利?

所以,我们需要稍稍改变一下关注的焦点:从“已经取得了多大的进步” 这个问题,转向常常问问自己:你的目标到底有多坚定?

那么,如何才能关注目标和对自己的承诺,而不是单纯的关注自己的善行或是进步?香港科技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答案:他们要求学生回忆一次拒绝诱惑的经历,而这个经历给了他们道德许可,70%的学生在回忆这个经历后选择顺从了研究者故意释放出的诱惑,放纵了自己;而当另一组组员被要求回忆当初拒绝诱惑的“初衷”时,道德许可陷阱就大大失效 —— 69%的学生抵制住了诱惑。

你有多善良,就拥有多少“放飞自我”的权利?

也就是说,时刻关注和强化自己的最终目标,而非只关注自己的进步或是道德优越感,我们才能真正变得更好;在做出利他行为的同时,也才能不被“善的光环”蒙蔽而许可自己犯下恶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