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是作者用自身的美學思想去觀照生活的一種方式

鏡頭是作者用自身的美學思想去觀照生活的一種方式

對於特寫鏡頭與大特寫鏡頭的功能,早在二十多年前,電影理論家巴拉茲對此作出了這樣評價:“它不僅讓我們看到某些前所未有的事物和事件:昆蟲在寬闊的葉子上冒險旅行,初生的小雞在雞舍的角落裡經歷的悲劇,鳥的愛情行為和纖細風景畫裡的詩意。它不僅帶給我們新的題材,還給我們揭示了我們自以為早已熟悉的生活中的潛在基因。

鏡頭是作者用自身的美學思想去觀照生活的一種方式

我們對整個認識模糊不清,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感覺遲鈍、眼力短淺和觀察不深。我們只是滑行在生活的表層。攝影機已經為我們揭示出作為一切重大事件產生根源的各個重要問題的內核:因為最重大的事件只不過是各個微小因素運動的最後結合。一連串特寫可以使我們看到一個整體變成各個個體的那一剎那。”

鏡頭是作者用自身的美學思想去觀照生活的一種方式

其實,以上這些以人為標準劃分出的大小不同的鏡頭景別,在實際操作中並沒有非常清楚的界限和明確的使用分工,只是出自研究的需要而進行的歸類。有時侯很難確切地把一個畫面或鏡頭分出類別來。對景別的選取實質上是對鏡頭畫面內容的選取,是為了把需要的畫面材料保留在鏡頭視野之中。

鏡頭是作者用自身的美學思想去觀照生活的一種方式

一般來說,景別都是為受眾服務的,其主要目的是讓受眾更好地把握和理解畫面內容的內涵以及要表達的意義。對一些表現對象而言,鏡頭是作者用自身的美學思想去觀照生活的一種方式。例如可以用全景表述對象的行為,用近景表述對象的心理,用特寫表述對象的精神特質和思想內涵等。這些都是因為鏡頭有著超越本體內涵的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